位於淡水中正路上,奉祀天上聖母的<福佑宮>,創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嘉慶元年(1796) 重建,<淡水廳志>記載: <天后宮….一在滬尾街,嘉慶元年建….>
當時的淡水廳指大甲溪以北,東北至噶碼蘭整個區域, 現今的淡水在當時稱之為 <滬尾>
<淡水廳志>記載:
<滬尾港,在龜崙嶺之北,艋舺之南….離深水外洋十餘里,口門闊三軍許,深二丈餘,兩邊暗沙圍抱
口門雖緊,五六百石之船隨時出入,大傳需候潮,為經商要津….舊有荷蘭砲城,後外口北峰
造新砲臺,增建營房…戰船凡十有四隻,今又設海關>
按雍正元年,設淡水廳.稽查北路….雍正十年添設八里坌巡檢….原淡水營守備改陞淡水營都司
….嘉慶十三年,興化協標左營守備移駐滬尾,改為艋舺營滬尾水師守備….>
又說<八里坌 正口,在滬尾港之南….有街,原設都司巡檢,今移駐艋舺…設八里坌汛…>
成書於同治十年的<淡水廳志>中記載淡水廳興直堡下共轄有十九莊,
其中有街市者僅有二處: 新莊街,及八里坌街….由此可知八里的街市發展更早於滬尾
早期港口發展在南岸之八里,1792年清廷才正式開放八里坌與大陸對渡,但因泥沙淤積腹地
有限,港埠遂又逐漸移至北岸的滬尾。1808年水師守備由八里坌移駐滬尾。
此後,滬尾街民開始在<福佑宮>周邊慢慢形成街衢…..
<福佑宮> 昔稱<媽祖宮>。創於乾隆年間,現今廟體則建於嘉慶元年(1796)
福佑宮是淡水街的發源中心,為古時淡水街民、船戶所捐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
與對岸八里的<開臺天后宮>對望。歷經多次重修和街衢變遷,但一直保留傳統風貌,
廟內石雕樸實渾厚,木雕及媽祖、千里眼、順風耳之塑像水準更是非凡。
主要之修建, 包括有嘉慶二年(1797),道光十八年(1839),及昭和二年(1927)
民國74年指定為三級古蹟,民國91年配合增建鐘鼓樓,於民國93年完工成今日面貌,
廟中配祀觀音與水仙尊王,相傳中法戰爭時,此宮之媽祖也曾顯神力助戰,經奏請
光緒皇帝御賜<翌天昭佑>的匾額,至今仍懸掛在正殿,為廟中寶物之一
另有重要匾聯尚包括:
光緒拾年 翌天昭佑 (1885)
嘉慶二年歲次丁巳荔月穀旦(1797) 丁卯年季冬重補
靈奠海邦 霞漳諸弟子仝敬修
民國十六年(昭和?) 丁卯季冬
德旪坤元 (1927) 淡水街庄紳董庶士敬獻
靈毓湄洲化宇同欽赫濯 環惠子淡水普天共仰
嘉慶丁巳孟春 (1797) 慈航霞漳弟子敬立
屯山永奠咫尺湄洲欽赫濯 奎水隱潮千年淡海慶安瀾
嘉慶丁巳年梅月穀旦 桃源潘步青敬奉
天威渡海不揚波安波瀾脉分湄島
后德濟川皆利涉新廟宇靈庇淡山
嘉慶丁巳春 銀同弟子莊錦龍敬立
福星昭及尾閭豈但恩被子姓 佑命由於上帝宜典重天朝
道光己亥年(1839)梅月吉旦 稻江歐陽捷立
福履綏淡地母氏聖善揚水德 佑保我滬人民見爾瞻渡安洋
道光己亥年陽月吉置 清溪弟子張姓仝奉
淡海迴環信乎風怡浪靜 屯山聳秀允矣人傑地靈 (1839)
道光己亥年孟夏月吉旦 重興董事溫瑞招仝建立
滬美揚靈庇軸艫千里 磺溪膺證蒙煦嘔萬象 (1839)
道光己亥仲冬 清溪科榜弟子翁有麟敬立
再世如來安瀾作平地履 垂降媧后濟險與補天同
<望高樓碑>更能讓今人瞭解早期滬尾之社會狀況,與淡水河的河運有著關係密切。
古物保存更是不少,是研究淡水港埠發展,及滬尾街形成之珍貴資產。
望高樓碑誌(略) (1796)
泉廈郊出海戶屋街董事共為設立守望以便利涉事 (下略)
住僧 慶西 嘉慶元年端月公立
廟前即為中正路(一般所謂的淡水老街),
假日時熱鬧益常,遊客如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