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三年(1864)打狗正式開港,商船來往日繁,為航行的安全,燈塔的設置日趨迫切。
光緒九年(1883)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英籍工程師於旗後山北端。<旗後燈塔>位於旂后山的最高處,
最初稱<旗后山燈房>,是台灣繼<鵝鑾鼻燈塔> 後興建的第二座燈塔…..

<臺灣通史>記載: < 打鼓燈台 (即旗后燈塔),在鳳山縣打鼓哨頭頭,以石造之..為四角型,
距水面十四丈四尺燭光三百五十燭,可照遠十海里,為不動白色…….光緒十八年(1893) 建> 

(資料均為光緒九年建, 是否曾於光緒十八年進行過修建? )



清代所建之燈塔為英國工程師 哈爾定(John Reginald Harding) 設計之中式六角形紅磚造燈塔,
光緒九年(1883 ) 旗後燈塔竣工,裝設英製六等單芯定光燈,光程約十浬,如今已遭拆毀,只剩基座

大正五年 (1916)日本人於第二期高雄築港工程中,新建現有之燈塔,以提昇船隻往來功能。
一九一八年完工,塔身改為八角形磚造,並漆以白色,燈塔前建有西式辦公室,二者結為一體,
這種型式的燈塔,並不多見,因地基是堅硬的岩石,燈塔守的宿舍建築依地形而建,頗為別緻。

燈塔的上部為圓柱形,也漆白色,塔為瓜帽狀,漆黑色,因白色燈塔在濃霧時,視線不佳,
所以塔頂用黑色,另為防止海邊鹽份腐蝕,所以,漆上黑色的防鏽漆。燈塔頂端裝有避雷針、風向儀。
風向儀分成上下二部,上部裝設箭頭狀,可隨風向靈活轉動,下部是固定的方向指標黑字。


因旗後燈塔的圓柱塔甚高,所以有二層平台,下層大,即八角塔與圓柱塔的交接處,建有八角狀的平台,
圍有圓狀的黑色鐵欄杆,上層平台小且沒欄杆,瓜帽狀的塔頂上裝有鐵圈,自修護陽台到塔頂架著鐵梯
,總之,修護陽台、修護平台、腳手架、鐵梯都是方便清潔、維修、上油漆等工作。

緊接黑色瓜帽的下方為玻璃帷幕,玻璃帷幕的功
用是讓燈光透射,且能保護燈具,防止海風、鹽份等侵蝕,又可免日曬雨淋之苦。

玻璃帷幕是用菱形框架以增加玻璃抗風壓的強度,設計者以菱形的幾何圖案,加上圓圈,展現建築之美。

燈具是燈塔內最重要的設備,裝有三等電燈,每二十秒紅、白光各閃一次,見距約二.五浬
塔身內部空間狹小,設有銅製的旋轉梯,迂迴直抵塔頂,頂端設通氣孔,以散發燈具發光時產生的高熱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燈塔受到盟軍飛機的掃射,但受損輕微,是少數戰後仍能正常發光的燈塔。



1979
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

1992 年元月,應地方民眾要求,開放供民眾參觀。目前闢有展覽室,陳列從前使用過的燈具及燈塔文物,
介紹海關重要業務項目及統計資料。更名為<高雄燈塔>

位於燈塔前可清楚俯視整個口岸,對岸的<雄鎮北門>砲臺亦可窺其全貌

燈塔區後門外有休憩平臺,樹下可以輕鬆眺望整個旗津地區

往<旗後砲臺>之途中,有老古石建雕堡數棟,隱於灌木叢間,
為昔日之駐防設施….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