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後,台灣割讓給日本,西螺地區的義民發難對日軍之抵抗

日軍進入西螺,憤怒進行報復,於是放火燒當時市街,許多民房及店鋪均化為焦土…
現在所謂的<延平老街>,主要是在昭和十年(1935)<中部大震災>後所改建的街屋 

根據<彰化縣志>記載: <西螺街: 屬西螺保,在邑治南五十里>

在康熙至雍正年間移民熱潮中,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人,<王玉成>入墾西螺後,陸續有移民入墾
,其中以官陂<廖姓>族人移入最多。乾隆年間,漢人<廖輝煌>在西螺街經營<玉山商號> …
由此得知,清初,西螺街市已具相當商業規模。


<西螺老街>是早期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當時最熱絡的交易場所即今的<延平街>
與斗六<太平老街>的建築屬於同一時期,皆是日據時代引進的巴洛克風格,約有六十多年
的歷史,多為二、三層樓,屋身正面上層造型多樣的女兒牆是整體建築最醒目的部份,
採幾何形式及流線形變化,輪廓鮮明;四柱三間的設計是典型分段隔面方式。



改建於1935年<中部大地震>後的<西螺老街>,大量使用了三十年代流行的裝飾派風格
(ART DECO)建築手法,並融合了部分傳統建築的裝飾細部,產生了一種兼具世紀時代感
及地方情趣的特殊建築風格,正代表著台灣建築對ART DECO風潮所做出的具體回應,
是台灣地區建築由傳統過渡到現代的重要見證,


<延平老街>歷史性建築的建築特色
形式大膽自由並無一致性,大部份為現代主義建築,
簡約線條型態,少數為仿巴洛克樣式, 斜瓦屋頂有陽臺,門窗為木造幾何圖型窗櫺。



建材多為
外牆洗石子,磚造砌成的建築本體,部份山牆商號採英文字樣



其中以<金玉成商行>,<螺陽齒科>,<泉成醬油>,<捷發乾記茶莊>等最具有特色….


延平街至底的堤防邊,有一<泰山石敢當>,建於道光十三年(1827)
昔日濁水溪氾濫,鎮民用來防患水災,祈求平安。其高五尺六吋,連基座有一丈多高,
特色為上端刻獅頭,額頭上刻王字,口含寶劍鬚眉表現無遺,鎮民俗稱<獅子咬劍>

老街中有數家數家醬油老店,如<丸莊><泉成>等,可以選購



清晨時分散步在老街上,讓人覺得心情愉快舒適,別有番懷舊風味…..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