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之役後,積弱已久的清廷戰敗,咸豐八年(1858)簽訂<天津條約>,繼之,
咸豐十年簽訂北京條約,在此不平等條約中,清廷被迫開放淡水、雞籠(今基隆)、安平、打狗(今高雄)
等四個港口。打狗於同治二年正式開港,次年設立海關,英國商人陸續在通商口岸設置洋行…..
打狗於同治二年(1863)正式開港,次年於設立海關,英國商人陸續在通商口岸設置洋行,輸出米、
茶及糖,並輸入鴉片;同年,英國在打狗開辦領事業務,郇和 向<甸德洋行>(Dent & Co.)租用打狗港內
鴉片棧艙作為打狗副領事館,開啟打狗在國際貿易的領域。
同治四年郇和(R. Swinhoe)升為領事,五月改租哨船頭東側的二層樓的華人民房為領事館。
同年(1865) 八月<天利洋行>(Macphail & Co.)於哨船頭山丘興建全台洋樓,由英陸軍皇家工程隊設計監造
同治六年新任領事<賈祿> 承租洋樓五年,作為領事館,數週後<天利洋行>破產,洋樓拍賣給<怡記洋行>,
但租約未受影響。
日治時期,領事館轉賣給日本,昭和6年改作為<高雄海洋觀測所>。
太平洋戰爭時,將入口的紅磚牆上塗刷水泥以防轟炸,但仍有局部被炸損,
民國75年進行修復工程時,已經將此層灰色水泥清除。
終戰後,國民政府一度將此棟建物當<氣象測候所>使用,遷出之後,便無人使用。
民國66年又遭賽洛馬風災,處處斷垣殘壁,殘缺不全;至民國75年,經專家學者認定,
具有歷史及建築意義,才興工修復。民國68年興工修復前,內政部暫定為三級古蹟,興工修復後,
民國76年內政部公告為二級古蹟,後再經修復,館內闢為 <高雄市史蹟文物陳列館>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的設計師為英國人,所以使用的單位為英碼與英呎,與一般本地建物不同,
而施工者與建材則來自中國,因此本建物結合英國式建築風格特色與中國式工藝之大成,
強調規律與和諧,呈現出後期文藝復興之風格。
從大門進去,可以看到兩座炮口面向大海的古砲,建築物四周為連續半圓拱形的外牆,形成拱形迴廊,
夏季可以擋陽遮雨,冬季因陽光照射角度改變,陽光可以透過拱圈,投射至拱廊的門檻,再者因為高雄
冬季吹東北風,因此西南面窗戶較多,東北面窗戶較少,建築設計配合環境需求,所以冬暖夏涼。
本建物為二層樓式建築,並有地下室,作為貯藏之用,且留有槍孔,以收防禦之功。
西牆上有三支長條形竹節狀的排水管,此外,整座臺基為清水磚砌,使用平英式砌法,在迴廊底下及
樓梯底下都使用磚拱,為同期洋樓的共同特色。
在前院及後院上可以遠眺整個外港及高雄港口
根據館內資料說明, 認為此建築純為官邸, 至於辦公處所應是位於山腳下的<打狗英國領事館>
( 建築樣式類似淡水關稅司署, 與官邸之間由一條登山步道銜接)
(此建築位於哨船頭管制區內,尚未整修開放…..)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是臺灣現存的西洋式近代建築中,年代最古老,可以稱為臺灣第一棟洋樓,
在建築史上有其研究保存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