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創建於明末清初.主祀觀音菩薩,乾隆五十一年(1786) 遷建至現址
道光十一年(1831) 由地方士紳主持重修,奠定了今日之規模,道光及咸豐年間分別修建及增建拜殿
民國72年指定為第一級古蹟,民國 75年全面修復,因九二一地震嚴重受損,近來已由企業捐贈進行整修完成…
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餘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格局
分別為山門,前殿(五門殿,含戲臺) ,正殿(拜殿), 以及後殿,為佛寺標準伽藍建築規格
其中尤以戲臺上方的八掛藻井,為臺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
台灣以龍山寺為寺名奉祀觀因菩薩者共有五座,分別為<淡水龍山寺>、<萬華龍山寺>、<鹿港龍山寺>、
<鳳山龍山寺>,以及<臺南龍山寺>,能以<龍山>為寺者,一般為泉州<海龍山寺>分香的寺廟。
傳說龍山寺創建年代為明永曆年間。
乾隆四十九年(1784) 鹿港開為正口,與泉州蚶江對渡,成為台灣與大陸通商的第二港口,商賈雲集,
大陸移民來台漸增,龍山寺信士日益增多,舊有廟身顯得窄小。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武官<陳邦光>
倡建,泉州七郡縣人紛紛響應,將龍山寺遷建於今日現址。
< 彰化縣志> 記載:
< 龍山寺前大殿祀觀音佛祖,後祀北極上帝,在鹿港,乾隆五十一年泉州七邑士民公建… >
故一般以乾隆五十一年為創建的年代。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山門為佛寺的院門,屋頂為重簷歇山式造型,由十四根木柱組砌,為台灣傳統建築結構之傑作。
根據<重修龍山寺記>碑文內容可得知,早在道光年間已有山門的建築配置,雖經歷年的修護,
仍保有舊有建築風格。
前殿因為開有五扇門,故稱為<五門殿>。五門殿的建築格局為五開間,再加上兩側龍虎翼廊,
實為七開間的立面,屋頂形式為三個獨立的燕尾屋脊。五門殿的翼廊牆壁石雕及次間門神彩繪
均為四大天王,不僅含有護衛寺廟的意涵,亦與<天王殿>的建築名實相符。
拜殿為正殿祭祀空間的延伸,屋頂採捲棚式造型。
拜殿的建築是正殿祭祀空間的延伸,為信徒準備禮佛的場所。龍山寺拜殿的前簷柱
為咸豐二年的楹聯落款,木雕上方<咸豐通寶>的落款,由此可研判為咸豐年間所建造。
正殿的屋頂為重簷歇山式,面寬五開間,進深十一間,使用的柱子數量非常多,為一特色
從歷年修建的記錄及正殿前簷柱落款,均可證實正殿在道光十一年(1831)大規模的重修,日後
雖經多次的修繕,仍保有道光時期的建築格局。
龍山寺的正殿面寬五開間,兩旁連接兩廂,形成過水廊道…
後殿採五開間單進格局,由於興建時經費拮据,故僅施以髹漆,而未彩繪,特別有古樸之感
後殿於大正十年(1921)遭到回祿之災後,於昭和十一年至十三年間重建。
後殿建築為單簷硬山式,殿宇面寬五開間,進深三間,殿內碩大的樑枋採三通五瓜的木架構,
由於時值日治時期,台灣山區的木材已開採,所以大量使用台灣檜木。
現寺中古匾及楹聯,古鐘以及歷次修建碑記等珍貴文物非常之多,
僅舉列其最具代表性的,與看倌们略做介紹:
咸豐戊午年小春重修 慈霛顯應
閤港紳士 泉廈八郊 總董仝立
咸豐戊午年 普濟群生 監生員 高俊書
董事職員施孔彰 監生何清源敬立
賜進士出身署同知事嘉義縣知縣 張縉雲敬立
咸豐二年壬子荔月
是處龍山便即祇園精舍 從來鹿港無非慧海慈航
觀在於音如空慧眼 蓮華竹葉散采成文 (隸)
道光辛卯孟冬吉旦 林日茂敬題
佛日流輝莊嚴第一 慈航普濟玅覺大千
道光庚寅小陽之月 弟子陳銓世敬題
重修龍山寺記 (略) 道光拾壹年二月 日立
重修總理 泉郊金長順 舉人林廷璋 廈郊金振順仝勒石
臺灣鹿溪龍山寺觀世音菩薩
咸豐玖年己未仲秋 (監生黃德修 回唐鑄鐘)
總理 泉郊金長順 蔡福榮堂 施和成號 到浙鑄鐘梁如金
職員□鵬海 監生何清源 溫陵眾紳耆 廈郊金振順 布郊金振萬
染郊金同順 油郊金□福 敢郊□□□ 糖郊金永興 南郊金進益
船頭金和順 諸□□□□□□□ 閤港仝立
門神彩繪,廟埕的石獅….
在<鹿港龍山寺>除建築之美值得細細欣賞之外
這些古物亦是值得仔細品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