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全稱為<御制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所謂的<三希堂 >即清皇宮裡面<養心殿>
中一個暖閣雅室,因為其中存放有乾隆皇帝認為是稀世之寶的三件晉人法書,即包括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王獻之<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三希堂法帖>基本上收錄了當時內府所收藏的重要法書……

數年前,開始書法的學習….
在這之前,對書法的理解似乎僅止於柳公權,顏真卿以及歐陽詢的楷書帖本
透過舊書攤的探尋( 前光華商場內古今書店, 龍泉街的舊香居等),才逐漸於楷書之外慢慢開了視野

這些年,由於大陸簡體字印刷品開放進口之後,頓時覺得書海才真是浩瀚
收集字帖是個人的嗜好,(迄今已超過千件),因為財力所限而慾索無窮,於是儘早一些物美價廉的

這一套<三希堂法帖>為二手書, 共有四冊, 為北京市中國書店於1986年出版
扉頁上留有1990年<百城堂>(也是臺灣以古籍書本為主的古董書商) 的簽署,後來在<舊香居>欣然購得,
當然比不上現今大堆頭印刷,價格高昂者來得精美, 但卻可以隨手翻閱, 隨時沉浸於古代法書之中

不僅如此,對我而言,這相當於數百本字帖的內容, 與為數眾多的題跋, 將會是受益無窮的…..
主要是, 不須太多的代價(新台幣1200), 卻能同古代皇帝一般,擁有這原本屬於皇宮內府最精華的收藏品

乾隆十二年(1747)臘月,乾隆皇帝將特諭開創刊刻此帖,由太子ㄅ少師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梁詩正>
,太子少保戶部上書< 蔣溥>,戶部左侍郎<嵇璜>,太子少師兵部侍郎<汪由墩>編輯,至乾隆十八年底完峻
…..所收法帖上起魏晉,下至晚明,凡一百三十五家,共三百四十件作品,題跋二百餘條,共九萬字

共有三十二卷,刻石凡四百九十五塊,置于<北海閱古樓>上

此帖幾乎囊括了<停雲館><郁岡齋><戲鴻堂><快雪堂>等著名刻帖所收入之歷代名家真迹
規模之宏大及收羅之豐富,可謂前無古人,其考定嚴謹及刊刻精良, 頗有歷史的意義在

今就三件代表法書略作簡介: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羲之頓首: 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 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內容主要為寫給<張侯>的短信,意謂大雪初晴時愉快心情及對友人的問候
近人已考定為唐摹本,非王羲之真跡,然其下真跡一等,仍具有其高度的藝術價值….(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館)

王獻之<中秋帖>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 然勝人何? 慶等大軍



當代鑒定家考證,以為係宋人<米芾>從所藏之王獻之<十二月帖>中摘臨, 非獻之之真跡
由於文中字句略有殘缺,故有詞義不通之問題,每不可讀,若強為牽合,恐人笑也….(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珣<伯遠帖>
珣頓首頓首: 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贏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
永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此帖為東晉時期王珣的傳世真跡 (迄今已有超過一千六百年的歷史, 果其然為稀世之寶>

王珣(公元349-400),字元琳,東晉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姪,
累官至左僕射加征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後遷 至尚書令加散騎常侍

此帖為<王珣>在都城建康寫給遠在臨海任太守的堂兄弟<王穆>的書信
信中表達對其的讚譽及賞識, 自己的抑鬱心情,以及兄弟之間分隔兩地的思念之情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歐陽修有言: < 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弔哀俟病,敘睽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數行而已。
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橫生,披卷發函,爛然在目,使人驟見
驚絕,徐而視之,其意態愈無窮盡。故使後世得之以奇玩,而想其為人也。>

蓋散其懷抱, 故書得其自然之情, 乃成其法書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