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興> (1891-1982) 生長基隆郡平溪庄石碣後,少時十年間,習修漢文,後設帳授,及事農耕,
大正五年(1916) 轉業炭礦,由一工頭起家,
辯才,善收攬人心,事業的才能卓拔,乃弟相,漸次固其地位,
昭和九年(1934) 承包瑞芳三坑之採, 組織瑞三炭礦,據有數十萬財,更任協議會員等公職,為該地方有力者


李家原本居於平溪鄉海拔一五○○尺的上天山山麓,當地氣候溫和,風景宜人,可惜耕地有限,土質不肥沃,
人口又多,長輩們為此憂心不已。身為長子年僅八歲的<李建興 >便至外鄉牧牛,貼補家計,但不久雙親因
不忍心他隻身在外將他召回,而後建便到私塾讀書,過著半耕半讀的日子。

十八歲時,開始設帳授徒,教導幼童,到了二十三歲,結束教書的工作,回家協助耕作。
但接連著風災及蟲害使得農作物欠收、損失慘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棄農務礦。
一九一六年,<李建興>擔任侯硐<福興炭礦>書記,一九一九年,福興炭礦被日商<三井基隆炭礦>併購,
遂轉任包工工作直至一九三四年,這十五年的包工經驗,便是奠定李家企業的關鍵時期。



初期的包工工作並不順心,因不諳日語,不但受到日人的歧視,亦遭精通日語的臺人所排擠。
後來因為日人核算工資時錯誤多付,其堅持全數歸還,此舉改善與日人間的關係,此後對其信賴有加
事業也因此大獲進展

之後,李建興被推為平溪庄協議員,家裡也開始發達起來;昭和五年(1930年)李建興舉家
移居瑞芳,在瑞芳興建<義方居>,並開始兼任多項的地方公職。


<李建興> 一面擴展承包範圍,另一方面自營煤礦業,先後擁有官真林、白石腳、同芳、大豐、德和、德成
等礦坑,並經營一間碾米廠。一九三四年李家兄弟標得侯硐礦場的全部採礦權,並成立<瑞三礦業公司>,
並由三弟<李建炎>負責總務,其四弟<李建成>負責財物,五弟<李建川>負責礦物,六弟<李建和>負責業務。
生產量曾月達萬噸。

所組織<瑞三礦業公司> ,除經營位於侯硐的瑞芳三坑,另有武丹瑞三炭礦,士林瑞三炭礦
儼然為煤礦業的大亨…


1939年李家兄弟為開發瑞三南端斷層的煤礦,於是買下<裕興坑>作為連接煤坑道的捷徑,稱為瑞三本坑
但1940年正逢中日戰爭爆發,日軍為有效控制臺民,防止反抗,進行更加嚴密的管制,竟誣陷其通謀
祖國的罪嫌,不但身陷囹圄,其兄弟與侯硐、瑞芳二坑、金瓜石地區的員工也受到波及,死難者達72人,

直到台灣光復,才還其清白獲得釋放。


一九四五年,由於對國民政府的效忠,於是獲派為瑞芳鎮首任官派鎮長,李家也從煤礦業跨足政治領域。
其後其六弟<李建和>先生當選首屆臨時<省議會議員>,並蟬聯為台灣省議會一至四屆議員,政治生涯
前後達二十載之久,到了第五屆改選時就由李建成的兒子<李儒侯>接替,至第七屆時則由李建和的兒子
<李儒將>出馬並高票當選,代表李家在瑞芳的貢獻頗受肯定。

李建興從事礦業70年,待人溫和,平日起居簡樸。除此,還頗重詩文…1982年與世長辭,享年91




其六弟<李建和>(1911-1971)自幼便高大魁梧、生性豪放、交遊廣闊,畢業於成淵中學,復專修國學,
內則受諸兄弟薰陶,頗有任俠之風。當時大哥冶礦有成,李建和乃與兄弟一起為採礦事業打拼。

  
臺灣光復後,李建和除本身兼任<瑞三礦業>董事外,更創立<瑞和礦業公司>,經營<合成煤礦>、
<文山煤礦>及<窗嶺煤礦>;同時,他也與哥哥<李建成>、<李建川>合營<海山煤礦>、<建基煤礦>兩礦

在事業飛黃騰達時,總計所屬的各礦產量,總年產量佔當時全省總產量的六分之一,
對於臺灣工業的發展,可說貢獻極大。

李家不愧為煤礦業鉅子….

李家祖厝位於平溪<石碣後>的山腰上,於縣道106 旁,祖祠於民國六十年修建,額題為<光孝祠>,
堂前下方建有琦園,立有李建興之紀念立像, 此處也是上登五分山的登山入口

站在堂前,可見山巒疊翠,然考其位置,前往十分或是瑞芳市街, 在公路尚為開通之前,可謂是路途艱辛
李建興而能克服困苦,大展鴻圖,除祖先的庇蔭之外,自身的努力應該才是最重要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