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十五年(1750)因通往龜崙嶺的官道開通, 原設於八里坌街 的巡檢司移駐新莊
並設艋舺縣丞於此, 新莊便一躍成為北淡水的行政及商業中心。直到嘉慶年間大嵙崁溪河床淤積,
新莊的地位才被艋舺所取代。在清代時期,這裡隸屬於城北兼東<興直堡一十九莊>下的<新莊街>…..


日治時期,於大正九年(1920)隸屬於台北州新莊郡,仍稱為新莊街
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隸屬於台北縣新莊鎮。民國六十九年,改為縣轄市,稱<新莊市>

由於緊臨淡水河, 享有舟楫之便, 清代開始便於港口附近沿岸形成了街市
從東側的保元宮直到西端的福德宮, 綿延有1.2公里, 最熱鬧的區段則位於<廣福宮>至<武聖廟>之間
此即為所謂的 <新莊老街>, 一到了晚上, 便成了人聲沸騰,無比熱鬧的夜市……

首先,我們從東端進入, 第一站來到<廣福宮>,
廣福宮對面亦有一福德祠, 與西端的福德宮街頭街尾互相呼應, 這情形類似頭城老街

<廣福宮>昔稱<三山國王廟>,是新莊唯一的二級古蹟,三山國王為廣東潮州籍人士的守護神,
主祀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 其後加入了幫助宋太祖打天下、救宋端宗脫險、抗元兵等神蹟顯靈

傳說,而受朝廷詔封,三山國王便逐漸成為潮洲地方上的普遍信仰


本廟建於乾隆四十五年
(1780),光緒八年(1882)燬於大火,至光緒十四年(1888) 由新竹埔
潮籍人士陳
朝綱發起重建,因經費有限,加上不久後乙未割臺,致木作部份未上彩繪,反顯得如此古樸。
昭和十一年(1936) 重修後,改名為<廣福宮>

此廟格局是街屋形的廟宇,分三進兩廊,正殿供奉三山國王,後殿則奉祀三山國王夫人。
廟口在舊時是正對著渡船頭,廟宇的山門功用在界定空間,區分內外,山門有石雕木雕及剪粘加以雕飾。
一對石獅佇立大門兩旁,一對龍柱採實雕單龍,龍柱下的柱珠以浮
雕雕有琴、棋、書、畫,各以彩帶纏繫。

廣福宮由前、正、後三殿所組成,基地狹長,前殿為三脊式硬山燕尾翹脊屋頂,開三門,正面外簷
裝修以觀音山石為主,雕工精細,造形特殊,正殿則以單脊式硬山燕尾翹脊屋頂,大木結構由十七
檁構成,其中前檐四檁為捲棚拜殿。後殿雖也用十七檁大木結構,但格局較小,屋頂用硬山馬背,
次間用斗仔砌磚牆,圍成廟祀與香客居室。

其承重牆多用灰磚白牆,簡潔細緻的風格使得外觀顯得質樸而典雅,深具風格,為一大特色。

廟內留有光緒年間重建之石柱楹聯

 恨不能如嶽降嵩生長扶宋室  要難己與天祥世傑共挫元兵

光緒辛卯年重修吉置  廩生魏登揖敬撰並書

山嶽效精忠赤心為國  朝廷優寵錫円詔封王

  光緒拾柒年歲次辛卯孟春之月吉置 弟子劉怡記敬

宋代流芳萬古英靈赫濯  淡疆崇奉千秋俎豆馨香

  光緒庚寅年吉月重修  廣昌記眾弟子敬獻

國賴神護丕振威靈寒敵膽  王受帝封永綏祇福庇民生

光緒辛卯年吉置  弟子鄧為貴敬奉

國運重新河山並永  王靈丕振謨烈同光

 光緒辛卯歲春月  信士吳育慶拜撰

國勢趨難圖匡輔有心殊不死  王家本能艾貞忠大節自如生

光緒庚寅年吉置  弟子陳秋風敬奉

中庭右側的兩方古碑一為<奉兩憲示禁碑>,一為<捐銀買地碑>,無聲地說明著此廟的歷史。

奉兩憲示禁碑 ()

     特調福建臺灣北路淡防總捕分府加三級陳烏振軍施

恩以恤民賞軍本年三月十八日   

乾隆拾伍年叁月  日給 閫淡水庄劉健近等 仝立石

 


穿出思明路, 沿著環河路前行, 不遠便到了<文昌祠>



<文昌祠>的主神文昌帝君,原本供奉於<慈祐宮>中作為配祀之神,嘉慶十八年(1813),艋舺縣丞<曹汝霖>
倡修慈祐宮,竣工之後尚有餘款,因而倡儀於慈祐宮之右側興建文昌廟,以獨立供奉文昌帝君。


後來由於面積過於狹小,待到光緒元年(1875),艋舺縣丞<傳端銓>邀集仕紳等人捐資,將之遷於現址,
一來擴建祠宇,二來於祠廟的左側護龍設崇文閣,兼做義塾之用。

日治時期,日人為遂行統治,全面推展學校教育,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設立<臺北國語傳習所
新莊分教場
>,借用文昌祠上課,同年改傳習所為<興直公學校>,即今日<新莊國小>的前身

文昌祠為三開間二進二廊的四合院式祠宇,面向大漢溪,其前方有新起之照牆阻隔,
前為三川殿,後為正殿,兩邊為廊,中有內埕。
建築群的屋頂均為<兩坡落水>形式,三川殿及正殿的正脊幾無裝飾.



嘉慶乙亥年
 
天下文明   闔淡眾弟子仝立

道光四年夏月吉旦   著儀範世    皖桐  詹英敬題

      
: 詹英 (1823) 時任臺灣府淡水廳艋舺縣丞

新莊自古文風鼎盛,近代出了不少書法明家: 包括杜逢時,清傑父子,及江韻元(養齋)等人

右側廂房內有祿馬的祭祀,牆面壁畫頗有古風


繞回老街,穿過大觀路,進入西段的部份…

又是另一段的老街探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