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鄉舊名為之<深坑莊>。相傳清高宗廿年(1755),閩南大旱,泉州人<許宗琴>舉族渡海來此地墾拓,
初名<簪纓>, 接著產生番亂。獨簪纓以地形易守而倖免,所以改名<深坑>,本地四面環山,形似坑底,故名。
日據時期稱<深坑廳> 下轄<景尾><坪林尾> 兩支廳。後改隸臺北州<文山郡深坑庄>, 光復後改為<深坑鄉>


昔日淡水河可上溯至深坑與石碇之間的楓子林,深坑成為台北盆地往宜蘭必經之路,再加上附近地區茶葉與
染料以此為集散地,所以深坑很早就形成街肆,也就是今日老街的由來。
現今成排的老舊瓦簷古厝已成為深坑之一大特色,老街前的兩株百年老樹也成了深坑著名的地標,彷彿佇立
街口、戍衛鄉土一般,從亭仔腳精緻裝飾的磨石花磚看來,不難想像深坑曾有過的繁華。

<深坑老街>早在嘉慶初年就以成形,當時一旁的景美溪水位高可行船,曾有一段很長且發達的水運時期,
後來因為公路鐵道的建設,深坑的地位不再重要,漸漸沒落,現因老街而又繁華起來,成為觀光勝地。

從老街西端進入,首先便是迎面矗立的大樹,右側有橋梁通往阿柔洋, 橋頭右側有日治時期<深坑橋碑>

深坑橋碑 ()   大正十四年十二月峻工

  發起人  黃則水  黃則聚  張迺善  鄭萬吉寄附者芳名

  (深坑鄉志)  深坑公學校校長  川島濤江  誌文

進入老街,兩旁多是賣豆腐料理及草仔粿等傳統糕點的小店,店舖立面及拱廊多為裝璜或帆布雨棚遮掩
仔細察看,僅存兩三戶尚留有日式時期立面….

早期的深坑街,只是長200多公尺,寬不及二米的泥土路,兩旁都是草厝。後來有一次街上王爺公廟會
,燒紙錢時不慎引燃草厝,整條街付之一炬,重建時大都蓋成瓦屋,牆壁是用土角磚,地板則鋪水石,
即一般通稱的<土角厝>。

 

直到大正四年(1915),日本人實施<街道改正>計劃才拓寬,兩邊街屋也改建成有亭仔腳的立面街屋,
與迪化街、三峽老街的形式類似,但較為樸拙。

有老街便有老廟,<集順廟>奉祀保儀尊王,是深坑地區(從木柵移入)
高姓裔孫家鄉的保護神.現以成為當地信仰中心
廟口的豆腐料理是創始店

店舖中亦有設計略有古意的,如<六嬸婆>等

目前僅老街中段的<德興居>保存最為完整…


<德興居> 是深坑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仍然保存閩南街屋的特色。此屋為深坑名人<黃德隆>所有
約有百年歷史,用材及雕刻十分講究,騎樓的巴洛克式雕花立面,在當時而言,可說是無出其右者。
牆頂上的裝飾以法國式的草花為主, <深坑文史工作室>目前租用左側一樓使用中

過德興居至街口約100公尺長的後段老街,目前正進行老街再造的工程
除了將違章建築予以拆除外,露出並整修原有拱廊,店屋門面及屋頂覆瓦均一併整修,可望於完工後
呈現出<深坑老街>原有風貌….

老街前段若也能配合整頓一下,嶄新的老街將吸引更多遊客前來

位於東端入口旁的<深坑鄉農會>, 維持著日治時期建築樣式, 也算歷史性建築

在北深路三段<永安居>右側,(加油站對面)圍牆內有一日式民宅建築,不知其來由,但以其所處位置
及格式研判,有可能為當時庄役場官舍,或保正等地方聞人居所吧?

至於深坑的傳統民居數量可不少, 另篇再介紹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