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地方昔屬南北投堡,清雍正年間,漢人之入墾者激增,雍正十二年(1734)清廷為教化北投社平埔族
子弟,設有土番社學一所。乾隆年間,在北投街設立義學,以為漢人子弟啟蒙之
所。至道光年間,漢人之
拓墾已歷百餘年
,文運已然鼎盛,乃有北投堡總理<莊文蔚>等發起,募款卜地於北投街郊建<登瀛書院>

乾隆四十二年設有南北投堡<土番>社學,繼而為義學。
自道光三年始,北投社平埔族,陸續遷入埔里盆地,從而在南北投地方,教育設施變為專對漢人施教。
由於地方之開發,在南投,於道光十一年十月,與建<藍田書院>,道光十三年十月竣工,以為南北投
兩地漢人讀書場所。

後來為北投堡(草屯)興學起見,道光二十七年十月,由莊文蔚、洪濟純等首倡,就北投堡內士紳,
募捐籌建<登瀛書院>於現址,是年十一月興工,翌年底告竣,以為教學處所,並祀文昌帝君。


迨光緒九年(1884),書院因年久失修,屋頂牆壁傾圯不堪,由李定邦、林錫爵、簡化成等首倡,
再就北投堡士紳捐題,並獲碧峰社、玉峰社、萃英社之資助,予以修葺。
同年七月興工,翌年一月竣工。

日治時期,昭和元年(1926) 七月,由洪元卿、李昌期、洪文煉等首倡募捐重修。
迨民國56 年,在政府復興中華文化聲中,略有修繕刷新,以維本院舊觀。


<登瀛書院>位於遼闊的稻田中,四周有圍牆環繞,為單進兩翼護龍的三合院傳統的建築,外觀宏大
深廣,正前方有燕尾翹脊
的照牆一座,中央為三開門的正殿,並有兩護龍、肄業房、山長房、藏書庫
,正殿屋頂剪粘極為簡潔,殿內裝飾如木彫、彩
繪以典雅為主,保有書院特有的肅穆風格。

在正門上懸有<登瀛書院>
神龕上方則懸掛有<文運重興>、
<學教敦倫>等匾額。




正因為遠離市街,且保持昔日風貌,靜靜地佇立於綠油油的田
地裡,使訪客置身其中,
彷彿走過時光隧道,回到往昔
年代,浸沈於靜穆的氣氛,都無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芬草路轉入北投方向比較容易找到

附近的<北投街>為昔日草屯最早開發的地方,婉曲巷道內,時能感覺頗有古意
亦可一併遊覽….(另篇介紹)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