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埔>原係為最初廣東移民來此開拓之地,後向外開拓,遂揩先闢之地為<內埔>。

清代時隸鳳山縣管轄,設管事辦理地方行政。至日治時期,初設警察官吏派出所。後改置辦務署。
旋廢縣設廳,置街庄,將原有內埔、新東勢、新北勢等區,合併內埔庄役場。台灣光復始改稱為鄉..

<內埔老街>就是現今的內埔<陽濟院老街>,結合著新與舊的歷史,由<陽濟路>及<東成路>交錯
而成的客式老建築及客家族群群眾的一條<客式老街>,內部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以及建築藝術,
保留著原始風貌,雖然四周被現代建築所包圍,更能突顯其在歷史文化上 的重要地位。



<陽濟院> 是內埔老街的老名字,也是老街的代名詞。
關於陽濟院 這個名稱的典故由來,經地方者老解釋: 乃先民以此為羊圈聚集地,兼具買賣功能,
如此才逐漸形成聚集或定居而成社區部落。

再加上以媽祖廟及昌黎祠為中心,進而形成一條典型特殊的客家廟街,為六堆地區文化首善之區。

內埔<陽濟院老街>是屬於廟街,沿著陽濟路長達三百公尺的街路,四通八達交通方便,沿路客式
建築綿延路旁,保留著老戲院、酒廠、柑仔店、打鐵店、大宅院〈夥房〉等舊式建築古色古香,
再再證明昔日繁華……

經過老街您會品味著老建築,懷舊古早味重溫兒時情,緬懷先人的智慧人文氣息及藝術之氛圍,
來個懷舊之旅是個不錯的選擇。

進入老街兩側有的黎家<香谷居>,劉家<文才居>,鍾家<步雲居>等古厝,青花巷,打鐵舖,酒坊等,





門上掛著<文魁>匾的劉家祖屋,<彭城堂>以及劉家之<東望樓>

<東望樓>之意則指遙望大武山而取,由<劉煥祥>先生一手打造,座西朝東而取名東望,係採紅磚建築
,頂為紅瓦,正面寬為五公尺。為硬山屋頂結構,兩山則以磚牆結構,樑為福州杉,門樓上則有
燕尾背飾,為滴水屋面門罩。後有挑高的樓層
門樓疑為原來之<東隘門>



鄰近的<三山國王廟>也是歷史悠久….只是已失原貌

位於街尾的<清河戲院>以及其旁的<清河診所>, 則是日式風格建築

目前老街正由文史工作協會努力打造一個多元化的藝術文化老街中,
封塵以久的老銜,展現給大家不同的風味,再創昔日老街風華。

位於天后宮右側不遠處,有一間鍾氏祖廟<江南戶>,亦可參觀….

鍾氏先祖源祿公,曾任山西平陽府照廳, 生六子,五子維端公後移居廣東嘉應州白渡堡江南村,
開基後以尊源祿公為一世祖, 稱為<白渡堡江南戶鍾氏>, 康熙年間其後裔渡海來臺,定居港西下里內埔莊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之亂, 鍾麟江擔任義民副總理,後擔任大總理, 率領義民助官兵征勦
事成奏賞六品藍翎頂戴,官拜廈門千總, 嘉慶五年,倡建天后宮,十年蔡牽之亂,再率義民護送官兵平亂
….(今文昌祠中有遺像)

鍾桂齡,內埔莊人,祖籍亦為白渡堡江南戶,道光七年考取秀才,十二年壬辰赴福建省城福建參加鄉試,
取得恩科舉人,為內埔莊第一位考取舉人之人…後任福建仙遊縣儒學教諭, 後至欽加同知銜
道光二十八年倡議重修天后宮

鍾氏祖廟為中西合併形式,修建於光復初期,
為混凝土建造,兩廂為融合巴洛克風格的洗石子牆面,祠中棟梁下有匾數幅

丁卯嘉平月  崇德象賢

丁卯長至  率履不越  降福孔夷 贛潯 張乃恭書



亦有書家<林知義>,以及黨國大老<于右任>之題楹

江於文物百世簪纓尊祖敬宗同溯源流於平川潁水
南國英雄千秋忠義謁祠展墓共期薰沐乎梅雨蕉風  

國大代表 武平 鍾國珍 撰聯為囑書    民國四十年春月 于右任

系源由皖楚考舊蹟發祥潁水繼徙開封

江南開基臺陽紹緒崇支皆貴冑春秋黍稷永馨香

姓名肇商周仰前賢至德堪師直言著諫

   鎮西將略大傳家聲朝野遍名流文武壹冠常赫濯

    丁卯孟夏 孫應乾撰    台北州 淡水 林知義書

白渡堡江南戶後人多居於內埔莊及新北勢莊(另有祠堂,另篇再介紹)

讓這一趟內埔老街之行,多了許多人文的薰陶….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