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簡稱<京>,舊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
更是中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
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經老城西南,
毗鄰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餘年歷史、八百五十餘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上有四個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數個政權建政於此,
薈萃了自元代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眾多歷史名勝古蹟以及人文景觀。
北京奧運前一年,第一次踏上故國神州的黃土地, 展開五天的燕京之旅…

北京作為一個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大都、
北平、京師、順天府等等



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此後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於此。

<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大興府>。
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


明朝初年,以金陵應天府 (今南京市) 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

燕王<朱棣> (即明成祖,永樂皇帝)經靖難之變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升燕京北平為<北京>
暫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北京也從此得名。

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朝廷正式遷都燕京,稱為<北京>。金陵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




清順治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一切沿用舊制…
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1日,中華民國定都金陵,稱南京。
同年3月袁世凱北洋政府遷都北京,升格首都。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

194910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
從明永樂五年(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時間,
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清朝沿用以後,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佈局基本上沒有變動。

 

故宮宮牆周長約3000米,佔面積7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屋宇9千多間。
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南、北面各有一座高大的城門,宮城四角各矗立一座精美的角樓,
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座宏大壯觀,壁壘森嚴的城堡。

參觀天安門廣場後進入故宮參觀,似乎是遊客必然之動線….

跨過皇城河上的拱橋,進入天安門(昔稱承天門),首先是<端門>
再向前行,即是<午門>….在此購票整隊後,開始魚貫進入紫禁城內


宮殿分<外朝>和<內延>兩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前面有太和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
從建築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自然在紫禁城的前半部…


太和門兩側還有昭德、貞度二門;庭院的東西面有協和、熙和二門;各座門之間都有廡房相連,
在東北、西北兩個角上建有祟樓。

<太和殿>包括三層須彌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總高37.44米, 每層都是須彌座形式,
四周圍以白玉石欄杆,欄杆上有望柱頭,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頭上都有裝飾。
其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廣大,是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木結構殿宇。


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廣各三間,周圍加廊的建築。
屋頂為單檐攢尖式、銅胎鎏金寶頂,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時的小憩之所。

內廷的正門名<乾清門>,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長的庭院,俗稱橫街。橫街的南面則是<保和殿>,
直下三層台基即到達橫街,這裡是外朝和內廷的交接部分。
<乾清門>位於橫街之北,居中面向南,面闊五開間,單檐歇山屋頂,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門。


<坤寧宮>在乾清宮的北面,也是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頂的大殿。明和清朝時一直是皇后正宮。

<乾清宮>是後宮的主要大殿,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宮外形為面闊九開間,重檐廡殿式屋頂,
左右還有昭仁殿和弘德殿兩座小殿相連。
後宮東部靠北半面,有一組完整的宮殿建築群,則是<寧壽宮>建築群。



寧壽宮建築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極門,門前有一橫向的庭院,左右兩邊是欽禧門和鍚慶門,
在<皇極門>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龍九條,俗稱為<九龍壁>。

 

進入皇極門就來到了寧壽門前的庭院,庭院很寬闊,在四周種有松樹,為太上皇所使用的殿所

一路走馬看花,不知不覺出了<神武門>, 看著中國故宮博物院的題匾,可惜是無緣一訪
望著北側的巍峨宮牆及波光瀲灩的護城河
心想此宮殿之宏偉,真是不可言語

北望景山,明朝崇楨皇帝自縊之處
無緣上登一覽那壯麗的中軸線…..
次回再見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