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神社>於昭和十年(1936)興建,昭和十四年(1939)完工,奉祀明治天皇。
位於淡水鎮中正路一段631號,滬尾砲台旁邊,此地曾為中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古戰場。
昔日神社前有成排的松樹,為淡水八景之一的<松濤落日>,淡水各機關學校也會定時前來參拜。

淡水神社之創立許可日期為大正十二年(1923)八月二十一日,創立時神社內祭神為天照皇大神、
大國魂命以及大物主命,當時前來參拜的大部分是日本人。
昭和年間 之後又增加諸多神明入祀,分別為少彥名命、大己貴命和能久親王。
其中以能久親王在征臺過程中因瘧疾病逝臺灣的日本皇族,臺灣各地神社多以其為祭神。
淡水公會堂(今淡水藝文中心所在)旁另有<淡水稻荷神社>,約為同時興建,但今已不復存。



昭和十年(1935)淡水郡守發起<淡水神社造營鎮座奉贊會>,欲替淡水神社建設新的房舍,
昭和十四年(1939)坐落於油車口之神社完工,之後神社更成為戰爭時期淡水地區神道之精神重心。

戰後臺北縣政府根據日人財產處理相關法令接受淡水神社,並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就地成立
<臺北縣忠烈祠>。1975 年拆除原先之日式神社建築,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成為今日之模樣。

除基台以外,原神社遺物多移至淡水的<行忠堂>安置,包括手洗舍,石燈等

<行忠堂>位於淡水鎮中山里頭寮附近(忠山國小旁),創建於咸豐三年,
同治二年(1863),由漢學家<李錫疇>在此興辦私塾,而在濟世勸化下,漸漸開發成道教聖地,
並在附近開發為風景優美的遊憩場所,稱為<屯山古聖廟>,又稱為<仙公廟>。

廟右側有一通道,兩側俱是由淡水神社遷來的石燈,在公園內,尚有類似手洗舍及銅馬座之遺跡
雖樣式已走樣,卻也絕非中國傳統形式,日式風格強烈….

倒是廟側有一石造旗干,
旗斗處刻有<鵬程萬里>的字樣,基座處則有<乾隆六十年恩柯貢元  黃登榜豎>
原本以為此類旗干除<陳悅記祖厝>前所豎立者為全臺僅有
不意在此驚豔一見,真是瀰足珍貴….

至於<黃登榜>者,不知何人是也
但淡水黃氏一族,似乎也算是望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