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蔣毓英《臺灣府志》云:< 慈濟宮四所…..一在鎮北坊>
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亦言:< 慈濟宮,一在附郭縣鎮北坊….>
康熙五十九年(1720)陳文達所纂之《臺灣縣志》則有更詳實記錄<大道公宮,一在觀音亭邊,偽時建>

可知<興濟宮>至遲在明永曆年間(1647~1683)已與大觀音亭一同創建,原稱<慈濟宮>
又稱<大道公宮><吳真人廟>;道光十七年(1837) 重修碑記中,始見<興濟宮>之稱呼

<興濟宮> 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611683)主祀以醫道慈濟的保生大帝,又稱<真君廟>
<
開山宮>, 又以興濟宮位於府城北邊,里民習慣稱之為<頂大道公廟>
  而稱呼
位於西門路與府前路交差口附近的<良皇宮>, 相對則稱之為<下大道公廟>



保生大帝︰就是大道公,又稱「吳真人」,本名吳本,北宋泉州府同安縣人,一生潛心研究醫理,
以救人濟世為職志。其在世時,醫術精湛、慈悲為懷,深受福建地區人民之敬重,羽化升天後,為世人
所尊為可治百病之醫神。臺灣開拓之初,自泉、漳一帶渡海而來之移民,均面臨瘟疫、災變之威脅,
醫藥之神亦因之受到普遍的崇拜與信仰,被世人尊為能治百病的<神醫>

門神彩繪為府城陳壽彝之作品,所畫的是秦叔寶與尉遲恭,畫中以金線描繪輪廓,線條突出風格獨特

 

大觀音亭與興濟宮雖分屬佛、道不同教派,但自創建以來即關係密切,同屬一管理組織。
歷來兩廟屢經修葺,修建沿革如下:

 

明永曆年間(1647~1683)創建大觀音亭與興濟宮。

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修大觀音亭,並增建大雄寶殿。

乾隆三年(1738)里民鳩資重建大觀音亭。

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大觀音亭,並重塑諸佛神像。

嘉慶二十年(1815)總理蕭元錕及諸主事鳩資重修大觀音亭。

 

日治時期,昭和二年(1927理人葉豆記與諸董事倡議,集資重修大觀音亭及興濟宮

民國五十三年(1964)重建大觀音亭的後殿。

民國五十七年(1968)重修大觀音亭山門、拜亭、正殿、過水廊與興濟宮。

 

2005 年與興濟宮共同修護落成,舉行<奠謝土府入廟安座招祥吉福大典>,並舉行<文化節>

<
興濟宮><大觀音亭>並排面向成功路,正前面對觀音街,因退縮有院埕,且前有階梯墊高,
加上正面寬廣,望之有仰之彌高的宏偉氣勢….

門神彩繪為陳壽彝的作品,以金色泥條勾勒,亮麗鮮明,獨具創意

殿中所存古匾甚多,俱為文武官職重要人士,包括<陳懋烈><王得祿>及<袁聞柝>等


同治三年嘉平月吉旦   大德曰生  道銜知臺灣府事楚蘄 陳懋烈敬立


康熙甲戌年桂月   保安民生     福建水師提督 陳官元率子敬獻


光緒庚寅歲仲冬月穀旦敬酬  恩涵庶類

  管帶鎮標左翼練營記名提督 軍門壯勇巴圖魯  信官 賈喜熙


 光緒二年秋  宣慈壽世

翰林庶吉士 陳棨仁  教職翰林院編修 龔顯 曾肅書  候選同知 陳嘉瑞謹立

光緒壬午孟秋吉旦  德蔭群生    臺灣府知府  袁聞柝敬獻

同治七年戊辰花月穀旦    醫道聖神

賞戴花翎欽加副將銜 署北路協調署城守營參將  信官 楚南 陳玉喜


光緒拾年陽月吉旦  垂恩櫧祇   欽加總兵銜□□□□□□ 胡德興敬立

道光乙未季三月穀旦  保愛生民

  太子少保 前任福建浙江水師提督 世襲二等子爵    王得祿立



光緒六年桐月
  以能保我 職貢生 王世傑叩

正殿木楹為臺灣兵備道<周懋琦> 所題贈, 是非常珍貴之古物,

秉筆陋元臣醫藥神靈宋史漏收方攸傳 

熙朝修祀典馨香朔望清時合祭觀音亭

壬午春月 福建前署臺灣兵備道提督學政臺灣府知府

錢塘 周懋琦  薰沐并書



保黎民具婆心大道真元洵無忝乎國手

    生死人肉白骨歷朝良相未足比其神醫

     明治四十四年季春之月  信士 郭尚仁 敬獻

三川殿內壁上鐫有<重修捐題碑記>, 其上赫然有臺灣鎮總兵 <哈當阿> 捐銀五百元

重脩興濟宮捐題碑記 ()

   道光拾柒年拾月  日立石  嘉慶二年三月   董事 盧元嘉等仝立石

   欽命□□□□□水陸提督 臺灣總鎮府  哈當阿 捐艮五百元

    兵備□□□□提督學政 劉大□  捐艮一百元 (下略)

<興濟宮>及<大觀音亭>為清代官廟,故加祀典之名
其間建有官廳一所,以為官員致祭前整理儀容及修息的場所…..

正殿神案下配祀的<虎爺>,俗稱<黑虎將軍>或<下檀將軍>,造形非常俏皮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以及五月初二之非昇成道日,為主要祭典

避開人群,興濟宮及大觀音亭有一種靜穆之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