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嘉慶年間 (十八世紀末), 大湖口 (即今天的老湖口) 於此時開庄,經過了半世紀的拓墾之後,
已成為四方輻輳的通衢大路。
光緒十~十三年間 (1884-1887) 台灣建省,新築的鐵路行經<大湖口庄>
,並且設置車站,大湖口的商業因此而更加昌盛,成為竹塹地區竹塹城之外,人口最密集的庄頭。


湖口老街舊稱<大窩口>,窩即山窩,亦即兩山中間三面封閉,一面開口,有河水流出的地形。
原來的大窩口,為什麼會演變為現今的地名呢?因為聚落的所在地位於楊梅地塹的西端出口處,
位於店子湖台地向西北西<南窩>、<羊喜窩>、<糞箕窩>等山間小盆地出口處的老湖口,得以命名。

清光緒十年(1884)時,劉銘傳來臺擔任巡撫,其中興建鐵路一項,當時僅限於基隆到新竹段,
工程自光緒十三年(1887)開始動工,一直到光緒18年(1892),鐵道才舖設到老湖口,
光緒19年(1893)正式完工通車。

當時的<大湖口火車站房>,每天有6班車往返基隆與新竹間,行旅、貨物的往來運送,
使車站附近開始聚集人潮。

大湖口街包含: <街頭><橫街><新街>三條街,其中<街頭>最早建立;
其次是<橫街>;由於建成更久,多為低矮的平房且多數以破損或已改建


至於最晚興建的<新街>,就是現在所稱的<湖口老街>,由於是通往火車站的主要道路,
於大正年間 (1910至1920年)陸續修建時,300公尺的街道就建成現今整列的兩層樓紅磚建物,
家家戶戶幾乎一式的拱型亭仔腳,建築型式相當類似,但立面花樣裝飾稍有變化,
是早年商業街道常見的型式;

 

湖口老街上的建築是<巴洛克風格>,亦有人稱為<大正式建築>。
由於日本在大正時期在亞洲有相當多殖民地,當時結合了東亞的紅磚建築、西洋的華麗裝飾與廊柱,
以及閩南式的堂號浮雕,每家的設計都不同,各有個的特色,大部分都採用吉祥圖示,例如福祿壽
、花草、龍等泥塑。街雖然不長,但完整保留了當年的風華。



<橫街>上的建築,以<周永興>和<周裕興>兩家屋舍式樣保持得最為完整。

老街上最具代表的無疑是<寅春> <建寅> <爰得其所> 等建築街屋了…

湖口老街算是截至目前在台灣老街中街道牌樓立面保留最為完整的。
然而,在這裡除了街道路面鋪上人行步道的磚面之外,卻不見其他老街商店林立、遊客攜嚷的
嘈雜景象,街上的老人們依舊三五成群地在亭子腳閒話家常,絲毫不受街道上來往遊客的影響。

遊客逛老街看當地居民,當地居民也看著老街上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生活在老街中,也在老街中過著平常的生活

較之其它商業繁盛卻走了味的老街,湖口老街無疑保留了純真樸實的一面….

 

 


走過老街,感受到多元文化在此留下的歷史遺跡
而傳統民間信仰廟宇與西方天主教堂則分別駐足接頭街尾,
形成多元的風貌…..


(另篇介紹三元宮)

新湖口車站附近亦有老街,匆匆一瞥,他日在專程走訪…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