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廖宗祠 堂號曰「崇遠堂」,位於西螺鎮福興里福興路222號。(位於西螺與二崙之交接處)
台灣張廖氏族的主要發源與繁衍據點,多以西螺、二崙境內與崙背、土庫之部份地區集中,
張廖(或稱雙廖)一嗣雙祧的宗族體系為本省少見之族裔。
據說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時,開封府有位張姓的祖先「張再輝」(張元子),可能因避戰亂,
流落到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當地有廖姓富家收容他,見他一表人才,後招贅為廖家女婿,
張姓祖先為報答廖姓的恩惠,願意入贅為廖家,為廖姓延續子孫,但是明言:「張與廖家所生
兒子,生時為廖姓,死後則還原為張姓」,因此有「生廖、死張」的俗諺,指的就是這典故….
二崙開拓史,始自康熙四十年,由世居福建漳州詔安官陂的廖旭廷、廖必達父子,及廖朝孔兄弟
最先抵達崙背、二崙開墾,之後二十年間,他們的族人又先後結伴從詔安縣移民來台,散居於在
西螺地區七崁二十五庄,至於楊賢村最先移入開墾者為廖時北、廖永溫(雙廖),而義庄村則有
廖丁選(單廖)等人,至於楊姓人入墾楊賢村地區,則遲至康熙末年至雍正、乾隆年間。
其他大族為鍾姓與李姓、蘇姓相繼入墾二崙各部落,油車地區由李姓家族,永定區由鍾姓家族,
大家胼手胝足把一片荒草遍野,經營得如今之稻田盛況……
崇遠堂的地點原不在此處,而是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創建於下湳里的宗祠「繼述堂」,
光緒十七年(1891)ll月遭遇強烈颱風的侵襲而吹毀,所以廖氏族人計畫予以重建。
昭和元年(1926),廖天來、廖重光、廖學昆等人認為重建祠堂之事,前後已拖了34年之久,
實在不容再拖,乃推廖大漢籌組祠堂建築委員會,推出廖重光、廖富淵、廖學昆、廖旺生、
張崇岳等五人為建築委員,並於當年秋破土動工建堂。
祠堂於昭和三年(1928)春竣工落成,紅藍相間,彩斑燦爛,屹立於沿二崙往西螺之公路旁,
即於二崙鄉崙東村東方約一.五公里處,在引西圳大橋南側一百公尺,建築經費龐大,
均由族人自由解囊捐資,並將祠堂堂號,依第三條祖訓由「繼述堂」改稱為「崇遠堂」。
殿宇方正狀麗,樑柱、簷角蟠龍飛鳳,頗能啟發探訪者思古之幽情。
在全省祠堂中,規模僅次於台北市的陳氏大宗祠和台中市的林氏家廟,是西螺的主要景點之一。
遷建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張廖宗祠,內部的建築結構,大多以傳統木構建築為主,
外觀雖然顯得有些斑駁和陳舊,不過在古色古香的氣息中,仍然展現著一股莊嚴肅穆的風姿。
崇遠堂正殿廳內,除了奉祀著「張廖」一氏顯始太祖考妣的總牌位外,還祀立眾多來到台灣拓墾
以後的歷代各房考妣神龕牌位。
現存宗祠為民國44年再度整建,三川殿為五開間立面,屋頂採斷簷升箭口作法,中為「凹壽」,
並以一對龍柱與石獅形成中央視覺焦點,正殿前有三開間的軒亭拜殿結合為主要祭祀空間,
整座建築之木作、門扇與石作部份的雕飾彩繪莊嚴華麗,堪稱臺灣宗祠之雄偉佳作。
夕陽餘光下,稻香和風中,欣賞宗祠的建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