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芳居>古厝,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青峰里基隆路三段155巷128號,建於光緒二年(1876)。
古厝為<陳朝來>所建的宅第。位於昔時臺北盆地邊陲,土名下內埔庄,靠蟾蜍山、芳蘭山與
中埔山綿亙的山腳下。與臨近的<芳蘭大厝>,<濂讓居>同為台北盆地內僅存少數的清代古宅….
陳氏渡臺始祖<陳振師>,乳名爍,諡文俊,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
幼年家境貧寒,九歲時隨親戚隻身渡海來臺,受僱於艋舺「芳蘭記」船頭行,充當雜役謀生。
經過多年的努力,後來接手經營芳蘭記船頭行,逐漸累積可觀的財富。
嘉慶十一年(1806),陳振師在下內埔購建住宅,取名「芳蘭大厝」,以紀念其發跡的「芳蘭記」
芳蘭大厝興建後五年,陳振師的長子去世。為使人丁興旺,從家鄉認養甫出生數月的陳朝來為幼子。
<陳朝來> 出生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卒於光緒六年(1880),享年六十一歲。
朝來繼承父志,一面務農一面經商,至晚年事業有成。於光緒二年(1876)選擇芳蘭山西側山腳下,
建造三合院宅第一座,取名「義芳居」,以示:「義種禮耕穎川舊德,芳蘭馥桂淡地祈榮」。
義芳居坐東南朝西北,屬於單進四護龍的三合院民居,俗稱為正身護龍,由前埕、正身、
左右護龍、左右外護龍空間組構而成。平面依中軸呈左右對稱配置。
因過去地處散村聚落,故常以莿竹圍籬環繞,圍籬的缺口便為宅第主要的入口。
前埕石板採用棕黃色砂岩鋪成。祖先廳在中央明間,正廳左右房為主人居所。
子孫廊除通左右廳房外,有防禦的功能,在窗臺下石砌牆面設有銃眼,是北部典型的「安溪厝」。
古厝四周的外牆,共設有二十四個銃眼,構成嚴密的火網。為當時防止匪徒入侵的防禦措施。
<芳蘭大厝>的原始平面格局屬於三合院,俗稱正身帶雙護龍。
建材多採用台灣本地的石材與大陸運來的杉木與磚頭。外牆水車垛以泥塑裝飾,門額及窗上亦有
泥塑字樣,雖經歲月腐蝕,仍可見其精緻之手工藝術。
古厝原屬傳統正身帶護龍五開間三合院格局,採用台灣砂岩與大陸磚、木等建材混合興建而成。
正身磚砌出挑墀頭「火庫起」屋身,與台北縣深坑黃氏「永安居」、「福安居」、「興順居」
、「潤德居」等,陳秋菊「德鄰居」,龍安陂「濂讓居」等拓墾先民均來自福建泉州安溪,
同為典型之「安溪厝」傳統民居建築。
左右廂房原為用邊陲山區所產之砂岩建造,如今多已塌毀,只存局部殘基。
目前古厝以鐵絲網圈圍,阻止外人接近,現僅存正廳, 護龍損毀部分未進行修繕, 持續落敗當中….
近代台北市發展迅速,像<義芳居> <芳蘭大厝> 這類古厝已經愈來愈少,見證台北之開拓歷史。
若非隱頓於蜿延狹窄巷弄內,若非藏身於城市邊陲地帶, 如何能留存至今
若不能加以維護保存,台北將失去歷史的烙印…..
沒用的
至今政府跟台大依舊互踢皮球
相應不理
真的很令人寒心
這些高知識份子
書都讀到專精推卸責任去了
真的笑死人
沒用的
至今政府跟台大依舊互踢皮球
相應不理
真的很令人寒心
這些高知識份子
書都讀到專精推卸責任去了
真的笑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