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茄荖>地區在道光年間轄屬於<貓羅保> 轄下四十個莊之一。至日治初期,則屬社口派出所轄下。
其後隨台灣總督府多次調整地方行政區劃,至昭和八年(1933) 以後,街庄管轄區域再做調整。光復以後,
原大字<下茄荖>分成茄荖村及嘉興村。只是與 <頂茄荖>地區竟然分屬於芬園及草屯兩個行政區域…..
儘管歸屬於芬園鄉之管轄, 但此一地區民眾仍多以草屯為生活重心, 包括宗族也多與草屯地區同出一脈
不知何故硬生生被切割給另一個行政區域?
(將來不知有無可能再劃入草屯?)
原本尚搞不清礎<頂茄荖>與<下茄荖>的相對位置, 竟以為<頂茄荖>顧名思義當在<下茄荖>所在的北方邊
諸不知頂下之分,竟是以茄荖溪的流向而界定, 位於上游稱為<頂茄荖>,位於下游則自然稱為<下茄荖>
只是這茄荖溪乃由南向北匯入烏溪, 已至於<下茄荖>反倒爬到<頂茄荖> 頭上去了…..
(頂茄荖地區則是草屯洪氏家廟—燉倫堂所在之區域, 另一篇已介紹 )
根據早期臺灣地名之由來, <茄荖>應當與<茄苳><茄籐><茄投>等一樣, 是植物名稱吧?
查閱彰化縣志卷十 <物產志>: 有說明如下:
<茄, 一名落蘇,有紫有白形長,又有一種野生, 圓或黃或白. >
<荖草 俗名荖葉,蔓生如田薯,莖柔而長, 葉可包檳榔, 吃之味甚香烈 >
難不成早期當地野生許多這兩種植物?
由於無法取的完整的地圖, 怕迷失了方向,決定從芬園市區問道而行….
在芬園鄉公所旁的早市,停車暫借問, 解開了迷津
停車處旁有一墨綠色日治官廳式樣的建築, 是昔日的<芬園庄役所>
(建議可整修為民眾日常活動 兼旅遊服務中心, 讓古蹟得以活化 )
前周擺滿了菜販及小吃攤位, 熱絡的招呼著客人
沿著省道一乙前行,過了大橋,右側便可找到通往下茄荖的道路
道路兩旁,保留一些日治時期的街屋
詢問當地人,得知洪氏洋樓位於前方轉彎不遠處路旁, 即便未被告知, 途經時也很容易被這棟洋樓所吸引
(只是身為旅人, 南北奔馳, 若非刻意來尋, 又如何能得此風景? )
洪氏洋樓為日治時期當地富紳< 洪耳> 的豪邸
<洪耳>(1873~1945)本籍福建漳州,清同治十二年(1873)生於臺中州彰化郡芬園庄下茄荖。
幼年修習漢學及算學,及長進入商界,從事和服販賣,日治後回本籍下茄荖經營染布廠及碾米廠,
輸出稻米於日本本土、中國東北地方及在鄉消費,奠定巨萬財富的基礎。
大正十二年(1923)當選茄荖媽助圳評議委員,同年九月當選保正,昭和四年(1929)被推舉為
社口保甲聯合會會長,昭和十二年被任命為芬園庄社口保健組合長及彰化郡米穀統制組合總代表。
對公共事業貢獻很大。
與次子<洪調專>及下茄荖有志人士,共同創辦<芬園公學校茄荖分校場>(即茄荖國民小學前身),
並擔任創立委員長。至民國三十四年逝世前,擔任祭祀公業洪毛蟹管理。育有九子,皆有所成。
次子<洪調專>(1905~1971)承其衣缽﹐曾任教化委員芬園庄協議會員,芬園庄產業組合組合長。
光復後歷任第一屆茄荖村村長、第一至五屆鄉民代表暨第三屆鄉民代表會主席,舊臺中縣議員。
洪耳係屬於洪性植(毛蟹公)洪氏仁璲公派下之32世孫,經商致富後與在洪氏宗祠「崇星堂」竣工後,
昭和三年(1928年)年於宗祠旁興建西式洋樓宅邸,洋樓堂號「玉美堂」。
洋樓坐東朝西偏南,園邸寬闊,廣植荔枝,聳立的西洋樓,鶴立於下茄荖聚落當中。
整幢洋樓外觀以洗石子裝飾,作工精細,工法嚴謹,為難得的佳作。洋樓正面中央山牆上以「鳳凰」呈「洪」
,並搭配「麒麟」,而左右次間簷牆上則以「雙鹿」、「雙鶴」泥塑,簷牆整體左右相互對應。
洋樓的格局方正,內部配置「井」字空間規劃。組砌採用上弧拱下平樑結構,二樓外廊呈「ㄩ」型,
以弧形拱圈廊,西方柱式表現雄偉的氣勢。
右側接「翼樓」,樓頂作觀景露台,與洋樓形成天井,上有「八角窗」,
屋頂則是以磚平砌多重平頭型作成火形馬背,加上弧形拱圈廊柱,視覺上充滿中西合璧雅趣。
院中立有石柱,不知其緣由….
其旁的崇星堂, 與洋樓均阻於圍牆之內, 只得遠觀
至於芬園的命名, 據考證:
<光緒十年〈1884〉法人之役,南北禁港,商船杜絕,雅片不至,於是嘉、彰各屬多有種者。>
芬園之名,當緣自於當地種植鴉片而來…似呼不無道理
(芬音讀薰,同菸之閩南語發音,不讀作方)
旅行中總有新發現….
院中立有石柱,不知其緣由….其旁的崇星堂, 與洋樓均阻於圍牆之內, 只得遠觀 至於芬園的命名, 據考證: 院中立有石柱,不知其緣由….其旁的崇星堂, 與洋樓均阻於圍牆之內, 只得遠觀 至於芬園的命名, 據考證:
謝謝您!拍下兒時的記憶,看到十分雀躍及感謝!!
謝謝您!拍下兒時的記憶,看到十分雀躍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