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新竹的北門街, 總是被<長和宮> <進士第>及<鄭氏家廟>等一連串的傳統建築所吸引,也一直以為這
便是北門鄭家所僅存的遺構,殊不知在不遠處( 中正路 186巷內) 還有一棟可以媲美<進士第>的<徵士第>。
只可惜, 這一次與徵士第最初的相見, 也成為最後一次的訣別….. (古厝已於9月底前夷為平地)

聽說徵士第即將拆除的消息, 雖已排入預定行程, 不得不提早成行 ,只為趕在拆除之前, 做一趟最後的巡禮….

徵士第 』為開台進士<鄭用錫>的從弟…..<鄭用鑑>之宅第 。



鄭用鑑,字明卿,號藻亭,清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一生以學術聞名, 道光五年(1825)通過
貢生選拔,成為北臺首位拔元,次年,參加禮部覆試,取錄二等第7名,以教職選用,
擔任<明志書院> 講席授徒,三十年間作育英才無數,淡北<陳維英> 即為其弟子當中代表人物。

咸豐六年(1856),捐輸津米得敘內閣中書銜,因念雙親衰老、二弟早亡而不赴任,故有孝名於世。
同治元年(1862),詔舉孝廉方正。卒後,與鄭崇和、鄭用錫同列祀鄉賢祠中 。

日治時期,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 特贈鄭用鑑『 學界山斗 』匾額表彰對其學識之景仰推崇。

徵士第」的建築式樣與金門式的「進士第」聚落群略有些不同,樣式較接近台灣傳統四合院。

鄭用鑑對於地方事物的建設不落人後,如重修文廟、文昌宮、明倫堂,又如義塚、義渡、義倉等,
皆慷慨贊力;不過大抵仍屬文教型士紳,所參與的公共事務,亦以文教建設為多。

至於其學術表現,於經於史,多所鑽研,曾佐從兄鄭用錫編〈淡水廳志稿〉,
並撰有《易經圖解》、《易經易說》及《靜遠堂詩文鈔》等.

因其有官銜,所建宅第附有燕尾當不足為奇…..

宅第前有弧形矮牆,左側有土地公廟,稱為土城公,可見昔日週邊應築有土牆以形成防衛體系

「徵士第」正面磚造圍牆傾倒,門外庭院雜草叢生,
第一進前廳及護龍邊間屋瓦脫落,
站立其中可仰望天日,前廳兩側牆面鑲嵌詩文,保有昔日樣貌
第二進神明廳已搬空,門廳前迴廊柱嚴重腐壞傾斜,只靠臨時性之支撐勉強維持著…

那代表家族榮耀的拔元匾,仍高掛於門廳入口上方,只是明顯可見為拼湊之作,
毀損情形亦以無以復加, 似乎也沒有再珍惜之處..就讓他隨拆除而化為灰燼吧 …..

鄭氏百年前的風光歲月,現在竟淪落得如此殘敗,真令人心痛。
以鄭用鑑之聲名,宅第列入古蹟自有其條件, 可能是因已多處修建,加上鄭氏後人不願列入古蹟

遂不為人知,終至湮滅…..

徵士第右側仳臨尚有一戶鄭氏古宅, (門牌設在198巷內),柴門輕掩,側身進入,
內部隔牆大致與徵士第相同,同樣已中庭荒廢, 大抵同在此次拆除範圍之內.

所謂逝者已矣,殊不知來者是否可追?

對於<進士第>,是否在不久的將來,也難逃化為灰燼的宿命?

鄭氏族人對於先人的祖業到底是抱持著怎樣的心情呢?

0

8 留言

  1. Amanda 2010 年 11 月 20 日 於 下午 7:20

    歷史僅存記憶可憑弔,可悲可嘆。

  2. Amanda 2010 年 11 月 20 日 於 下午 7:20

    歷史僅存記憶可憑弔,可悲可嘆。

  3. 徵士第 2011 年 2 月 12 日 於 下午 3:18

    希望未來的有一天,大宅,能展現風華

  4. 徵士第 2011 年 2 月 12 日 於 下午 3:18

    希望未來的有一天,大宅,能展現風華

  5. 鄭武昆 2011 年 10 月 1 日 於 下午 9:51

    謝謝,詳盡說明,萬丈高樓平地起,毀滅摧殘一瞬間,世界仍然持續中,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世代代輪迴不已也.

  6. 鄭武昆 2011 年 10 月 1 日 於 下午 9:51

    謝謝,詳盡說明,萬丈高樓平地起,毀滅摧殘一瞬間,世界仍然持續中,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世代代輪迴不已也.

  7. 王太原 2011 年 10 月 13 日 於 上午 10:38

    好可惜喔!
    去年造訪時眼見大門深鎖僅能在外遠眺
    很希望能有一天也能入屋參觀
    看來…..無法心想事成了

  8. 王太原 2011 年 10 月 13 日 於 上午 10:38

    好可惜喔!
    去年造訪時眼見大門深鎖僅能在外遠眺
    很希望能有一天也能入屋參觀
    看來…..無法心想事成了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