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員林開始有漢人開墾。清初,彰化八堡圳開鑿後,惠州客籍人民紛紛到員林開墾。
雍正八年,員林已經開墾成為聚落,稱為『員林仔庄』。乾隆時期,員林市街規模顯著,稱『員林仔街
,聚市成街,民生樂利,人文昌盛。 嘉慶十二年(1807),文昌祠興築, 此即為<興賢書院> 前身。


道光三年,地方仕紳提倡文教,恩貢<曾拔萃> 捐建文昌帝君祠,並設『興賢社』供諸士結社。

道光晚期,惠州饒平官章廩生<邱海> 於文祠內設私塾授徒,因而命名為『興賢書院』,
以教授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下堡士子,開啟員林文風。

光緒七年(1881)秀才<邱萃英>等人見書院頹廢,募金改建。

光緒十七年(1891),興賢書院已成為員林、大村、社頭、永靖、埔心等地的文運樞紐。

據「彰化縣史蹟文物專集」記載:清光緒十七年(1891)地方耆紳所倡建文祠。
崇祀梓潼文昌夫子。……乙未割台之後,日人入據,課題遂廢,乏人管理,漸趨頹壞。

大正十四年(1925) 黃溥造(鏡軒先生) 與文友林天爵等人創立 < 興賢吟社 > ……
昭和九年(1934) 曾籌款重建,招聘碩儒黃鏡軒先生,高懸絳帳,傳授詩文,有功社教。

後值太平洋戰爭,兵燹為禍,遂至棟宇傾圯,丹青剝落。
光復後,興賢吟社老成凋謝,無人整頓,院社被霸佔云爾…..

民國八十八年(1999九月二十一日於九二一地震中倒塌。

200512月,重建竣工書院煥然一新,浴火重生。



進入圍牆內,是一片不很寬敞的前庭,除了正殿,還有左右護龍;
左側有一焚燒字紙的惜字亭,名稱是「敬聖亭」。



書院倒塌前格局為坐北朝南之兩進式。第一進為正堂內部高敞,主祀文昌帝君,
除為祭祀
空間外,兼具講堂功能,前有丹墀一座,講堂兩側耳房接連護室;
第二進後堂為山長居住之所。

「九二一」震災後,書院幾至全毀,目前僅存前院之敬聖亭與丹墀前之龍形陛路石雕最為珍貴。



台階的正前面是御路,有一方花崗石雕的龍,躍出山海,騰飛雲端,活靈活現,旁邊是台階。
上了台階,是一座拜亭佾台,木欄屋頂都已改換新建,台上基石一部份毀壞,改用水泥鋪上。

欄杆座中石獅一對、桃形望柱一對,為孔廟建築形制,在書院建築上是少見的。
正殿建物的牆壁,是用寸二磚斗砌法建造,土角依稀可見。

正殿中「瑞光聯斗」及「宏開景運兩匾額,都是教席 <林天爵> 於大正十四年書寫



左步通的牆邊設一神龕,奉祀「邱海先生祿位」;祿位木牌上刻「興賢書院經始紀念」,
右邊寫「昭和三年」,左邊寫「戊辰春月」。

步通右邊上懸一銅鐘,下有一皮鼓,都是昭和十二年(1938) 遺留迄今之物

重要的楹聯:

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聖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四十六年季秋 謝東閔 敬題


日月共明,神通應極三千界;
河山一統,文運重開億萬年。

四十四年十月 于右任題


彌綸宇宙,涵蓋古今,不可尚已;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一以貫之。

   四十五年四月 黃朝琴 敬書


帝命無私,祇藉文章為玄聖;
君才有用,當資學問作經綸。

   〈林天爵 題〉

興不待文王,超然豪傑之士;賢必如顏子,允矣聖人之徒。

  〈林天爵 題〉


邊已規劃為員林公園….

于國禎記念碑孤立在書院左側之樹蔭之下

這裡幾乎成為員林市民活動的主要地區

公園的另頭還有地藏庵,城隍廟等廟宇景點,可資參訪…..

華燈已初上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