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當時大甲附近平埔族
合稱為崩山(蓬山)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在大甲有大甲東(今馬鳴埔)、
大甲西(今義和里、德化里)、雙寮(建興里)、日南(日南里)等四個分社。

其中大甲西社即現在的德化里, 亦即距頂店不遠處 (現農安路與賢仁路一帶)

清初大甲西社與大甲東社、崩山社等合稱為大甲社
<大甲西社>亦稱為<德化社>、<大甲德化社>,或簡稱<西社>;今當地尚保留著<社尾>的地名….
<德化社>之稱,與其在雍正九年主導大規模抗清事件有關。分支後的大甲社專指大甲西社而言

依據大甲西社古文顯示,十九世紀以後,又稱頂店社、大甲西 ( ) 頂店社,
其中<頂店> ( 今臺中縣大甲鎮頂店里 ) 應為大甲西社(德化社)的<新社>。

由社尾位在頂店新社之西,亦可說明舊社可能位在營盤口、社尾北方、頂店新社之西北,
亦即今臺中縣大甲鎮德化里一帶
。據考據:德化里一帶應該是昔日德化社之<舊社>所在….

大甲鎮的民宅分佈全鎮,目前以社尾庄三合院最多,其中又以黃宅以中西合壁的華麗建築特色,
曾入選台中縣歷史建築的票選名單之列。

譽為大甲三大民宅的有包括: 「社尾黃宅」、「頂店梁宅」及「順德居王宅(已拆毀)」。

此次造訪者即為 <社尾黃宅>

黃家祖先於清嘉慶年間,從泉州府遷徙來台,至第三代再遷居至大甲社尾,其後<黃椪>自創
<隆源商號>販賣米布,其子<黃振金>(清波)從事米穀生意有成,遂在舊宅旁興築四合院,
完工於日治時期大正十三年(1924),迄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



建築形制為二進四合院,面寬五開間,位向坐西朝東的大宅,<黃清波>在日治時期繼承父業,
從事經營米糧、鴉片買賣特許生意,且拓展與中國間海上貿易,因而成為當地首屈一指之富商。

黃清波 (1891-1966) (振金) 大甲社尾庄人, 光緒17 年(1891) 生,民國55 年卒
父親黃椪,祖籍福建省晉江縣壁角鄉。明治37 年(1904)就讀大甲公學校,

明治44 年(1911)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部畢業。返鄉任大甲公學校教員。
次年轉入實業界經營林投帽蓆製造與販賣業。大正4 年(1915)大甲
信用組合創立
擔任專務理事, 其後
創立大安漁業會社擔任社長,並擔任中南拓殖會社監察人
曾任保甲聯合會會長,大正6 年(1917)頒授臺灣紳章。

大正十年,黃清波不滿總督府實施「台灣保甲制度」,於是辭去保甲聯合會會長職務,轉而
加入台灣文化協會,昭和元年(1926),參與林獻堂、陳炘籌組「大東信託株式會社」,
大東信託的組成,是台灣本土金融的發端,太平洋戰後,大東信託被併入現在的華南銀行。

黃宅建築風格,第一進為西式巴洛克建築,拱門、女兒牆中西合璧的裝飾圖飾繁複,
樣式典雅秀麗,其間中國吉祥圖樣巧妙裝飾其間,充份顯示匠師的慧心;

門牆上還以英文liberty(自由)、 equality(平等)兩字浮雕裝飾,緣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留學回國的陳炘(大東信託社創辦人、二二八事件不幸蒙塵的台灣菁英)所建議;

後進則為傳統閩南式建築,以彩繪裝飾內廳牆堵,充分蘊含時代轉變的歷史語彙,
為少見的中西合壁式建築。

黃宅的特色是建材相當講究,由日本進口彩色玻璃和花紋玻璃及地磚。
另由大陸引入福杉,做為樑柱建材。至於隔間的木材,採台灣檜木,於壁上繪山水花鳥。



另外黃家的百年舊宅位於新屋的左側,堂前有一匾寫「江夏家聲」,是一三合院。
屋牆為包以紅磚,內則以土墼為建材,再用泥漿和米糠糊上一層。它與新厝間隔一過水小巷。
目前院埕中已雜草叢生…..

從舊宅前小路往社尾方向前進,不遠處右邊田埂小徑盡頭,有一三合院….

從門樓進入,可以清楚看見內埕, 這附近如此的三合院應該還有不少

只是時間所限無法再進行深入周邊探訪…..

下次有機會再行前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