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 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 神筆王鐸 >。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書法之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
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晚年擅長巨幅漲墨行書狂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灕痛快…..
姜紹書《無聲詩史》稱王鐸書法:
「行草書宗山陰父子(二王),正書出鍾元常,雖模範鍾王,亦能自出胸臆」
學米芾幾可亂真,有《琅華館帖》、《擬山園法帖》,諸體悉備,以草書功力最深,
林散之盛稱其草書為「自唐懷素後第一人」
梁巘評其書 : < 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
當時書壇流行流媚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另樹一幟。
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
< 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
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
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
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
王鐸的楷書初師顏(真卿)柳(公權),後法鍾(繇)王,行草書筆勢勁險,追求二王
(王羲之、王獻之)以及米芾、黃庭堅的書藝精神,從而形成他個人的剛柔並濟、神貫
氣足的書風。
王鐸傳世之楷書作品極少,主要係臨摹顏體筆意或其風格所書寫…其中雜用眾多的古體異字
至於王鐸的行草作品則不乏多見,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整體感強,結體欹正莫測,
點畫錯綜複雜,線條枯實互應,故其成就被人給予很高評價。
王鐸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
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更是極其推崇,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
《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時,曾轟動一時, 造成極大的回響。
將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並提出了< 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的看法。
王鐸的草書風格集二王、摻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時還吸收黃庭堅、米芾之傶點,自樹一幟,
將草書推向一新的高度,影響中國書壇四百年餘年。
王鐸草書大氣磅薄,神彩飛動、多姿多彩的韻律感,有著極強的烈的衝鬺力和震撼力。
王鐸書法的這種藝術特點,在巨幀長軸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大幅作品在明代以前十分罕見,到了明代中後期,高大建築物驟然增多,加上紙、絹等材料的
製作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於是巨幀長軸的書法作品逐漸興起,書法作品動輒幾米長。
有次欣賞到王鐸複製巨幅作品, 三米多高, 真可謂大氣磅礴.
(據說許多作品並非於桌面書寫,而是由人拉起絲絹,邊拉邊寫…如此奇技,只能說是出神入化 )
衝擊之大是和從書法作品集中觀賞所能比擬的…….
王鐸書法,長於用墨,妙在佈白,其行草筆力雄健,恣肆酣暢、神完氣足,為後世所推崇。
狂肆酣暢的用筆、瑰麗險絕的結字、縱橫奔突的章法、吞吐風雲的氣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
跌宕雄狂的風采。縱勢中常常橫筆崛出,又時時於使轉中巧用折筆,收放自如,情緒跌宕。
善用漲墨,通過線與塊的對比,創造出一種明快的視覺效果,讓觀者感受到強烈的節奏。
雄強、剛勁之氣融於書中,極力變通,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和率真的抒情風格。
王鐸學書,貴在一個<癡>字,曾自述:
< 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終身不易,五十年終日矻矻而不輟止 >
王鐸臨帖的經驗豐富,所臨的古帖,大都出於北宋初年刊行的《淳化閣帖》,
曾述說《淳化閣帖》、與王羲之《聖教序》、褚遂良所摹的《蘭亭序》,是自己書法學問的基礎。
王鐸以連綿草的技法來書寫《淳化閣帖》,和原帖的書風已有差距,其實是以自己的技巧來書寫。
就應酬而言,引用古人法帖,也省去苦思文句的苦惱。
王鐸善於在行筆中增其曲折彎扭,精於使轉與澀行的用筆奧妙,
正所謂< 縱而有斂> ,這也正是王鐸的書法魅力所在。
最讓後世稱道的,是他的 …. <連綿草> 。
王鐸的狂草立軸動輒兩三米,一筆書寫多達十幾字,有時一行二十多字,僅略有一處斷筆。
憑藉著高超嫻熟的藝術技法,以線條不可思議地連續縱深盤桓,上接下承,筆勢連綿,奔騰
跳躍,左突右衝,縱放得意,構築出動人心魄的藝術境界。
有研究者認為,巨幀長軸的形成特性與草書的表現力最相契合,王鐸自身追求的又是那種天風
海濤的氣宇襟抱,而他內心的抑鬱、苦悶和不安更需要一種淋漓痛快的宣泄方式。
在大幅紙絹上,縱情揮毫,無拘無礙的狂草創作,足以讓人一吐塊壘,
蕩滌心扉,達到<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 的化境。
而這正是其困頓靈魂下的最終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