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冬原為平埔族<馬卡道族><茄藤社>的故地,舊名「六根莊」「茄苳腳」。關於「茄藤」的地名由來
說法大致是平埔族語譯。日治時之大正九年(
1920) 地方改制,由於茄苳 (katang) 與日語「佳冬(katau)
發音相近,易名為「佳冬」,並設置「佳冬庄」,劃歸高雄州東港郡下管轄。

 


清康熙、乾隆年間,原籍廣東的客家移民陸續進入屏東六堆墾殖,由於客家庄聚落多位於閩南人
及原住民聚落的交接處,加上台灣島內曾發生朱一貴與林爽文民亂,六堆的客家人組織鄉勇保衛
家園,集全莊之力於聚落外圍設置興建圍壟以及柵門,以避免外人侵擾。

客家庄保留下來的城門多數已加以整修,內埔豐田村懷忠門,新埤建功村的褒忠門、佳冬的褒忠門
,以及高雄縣美濃東城門等,都是極為著名的柵門。

佳冬開庄之初,圍以刺竹圍牆,設置東、西、南、北以柵門為進出孔道,如今關塞大都毀於戰火,
僅剩<西柵門>保存尚稱完整,至於<北柵門> 已重建但尚保存著三方嘉慶年間的古碑,
東柵門則僅剩石碑三方(在敬自亭旁),南柵門更是已被毀而片甲不留。

碑文依稀可辨,都是珍貴的文物。

以往大家所理解的<佳冬老街>,係指<啟南路>….由於是佳冬火車站通往佳冬市區的主要道路,
街道上多保留有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築物….

整條街幾乎都是老式建築,可見紅磚樓房、私人診所、老式理髮廳、古老棉被店等等。



部份日治時期修建的祠堂,藏身於兩側樓房之間,

街道直走到底則是<六根莊三山國王廟>的廟埕, 蕭家古厝則位於國王廟正前方不遠處….

國王廟鄉傳肇建於康熙四十年(1701),於道光及同治年間曾多次重修,原本古意盎然,
可惜已於民國七十年改建成今日面貌,僅存廟前一對石獅應是古物,

相對於啟南路,佳冬更早的老街應屬<溝渚路>及<冬根路>

溝渚路是通往<北柵門> 的主要通道, 途中保留許多三合院…包括前段的曾氏古屋,李氏古屋,
中段的<羅氏古屋–理學第>, 以及位於北柵門外的<林氏古屋> 等等

北柵門則因為風災改建失去原貌,門牆上保存三塊古碑 (部份遭不良人士噴漆污損)



柵門內有一福德(伯公)祠,保佑著居民出入平安…

<蕭家洋樓> 前左轉 往六根村的冬根路,則是通往西柵門的主要通道路….

巷道狹窄曲折,道旁不時有傾毀的土石牆垣,殘留古厝宅落之遺跡

最具代表當屬為於巷弄轉角處兩層樓高的<張阿丁宅>

西柵門還保留著舊觀,兩側還有一段昔日城牆….
西柵門最大的特色是:門額有彩繪浮雕,中央寫有藍色的「褒忠」二字,

緣起於佳冬屬於六堆中的左堆義勇軍,於康熙六十年(1721)曾協助官兵平定朱一貴之亂,
雍正十年(1732)再次協助官兵平定吳福生之亂,更於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間(1786~1788
協助官兵平定林爽文之亂,乾隆皇帝有感念義勇軍戰功顯赫,特別親手硃批「褒忠」兩字嘉獎。


<褒忠門>屬關塞型隘門,採硬山擱檁式構造,以紅磚、白灰、和少許木材混合建成,屋脊為
燕尾式樣,屋頂有燕尾飾,門額兩側圓洞,是當防禦用的銃眼。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


柵門外不遠處有張家<清河堂>

建於日治時期之昭和年代,山牆保有泥塑圖樣,與蕭家古厝風格相同,但顯得純樸許多,

經過縣府客務局向營建署爭取經費將<冬根路老街>的文化資產、閒置空間重新改頭換面。


分別於蕭家洋樓前庭、西柵門城樓、石頭伯公樹、張家夥房、冬根路汲水筒鋪面和
張阿丁宅前轉角,及冬根路轉角、社區花園和豬舍閒置空間,最後在文昌街交接轉角等處,
進行綠美化、設置導覽解說牌和指標識別系統。


歷經四個多月改造,<冬根路> 老街工程十二月完工,全長約七百公尺。

從而使佳冬的老街生態更加深入與活化….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