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宅建築群於同治三年(1864)開始動工興建,林家古厝及花園總面積六公頃,共分成
頂厝、下厝、及花園三大部分,各區塊分別有七到八組不同的建築屋群,不但每棟建築內外
結構具有獨特的藝術成份,更為現今台灣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式建築屋群。
霧峰林宅建築群興建時間橫跨1858年到1906年,由下厝(大房宅)與頂厝(二房宅)所組成,
二者各自包含不少屋宅,形成古蹟建築群,是臺灣僅見的大規模宅第。
話說<霧峰>舊稱<阿罩霧>,開發早期為洪雅平埔族原住民活動區域…..
乾隆時期林家渡台始祖<林石>公率族人來台墾殖,初期活動於大里,後因林爽文事件受致牽連,
家園受毀而由林石公長媳<林黃端娘> 攜子<林瓊瑤>及<林甲寅>遷居霧峰頂竹圍(即今之甲寅村)
,開始了林家在阿罩霧墾拓的艱苦歷程。
林甲寅育有四子,其中長子<林定邦>之家宅因地理位置相對處於南邊,故後世統稱為<下厝>,
而次子<林奠國> 之府第處於北方,故後世統稱為<頂厝>;
至此,霧峰林家開始有了頂厝及下厝之分。
當時的阿罩霧緊臨番界,由於<林甲寅>撫番有方,長于經商,又入內山伐木燒炭,積累了丰厚
的家資﹔土地經營困此卓有成效。几年間林家在近山頂竹圍一帶,擁地二百多甲,雇請了佃戶
耕種,年收谷四千余石。光復後為紀念林甲寅開發頂竹圍,后人將這個地方改名<甲寅村>。
林家的拓墾事業繼續發展,到林甲寅的子、孫輩,擴張到阿罩霧圳和烏溪以北地區,又以
專營樟腦而獲暴利,成為聞名全台的巨富…..
當林甲寅還在世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林定邦>、<林奠國>,就已遷出甲寅村舊宅,興建
頂厝、下厝兩處宅第。其規制之恢宏,裝飾之堂皇,堪與板橋林家宅第媲美。
<頂厝> 係由二房<林奠國> 所興建的大宅院。
林奠國在同治元年(1862)曾率鄉勇討剿戴潮春之亂,後又與其姪<林文察> 出征福建
討伐太平軍。其子<林文鳳>、<林文典>及<林文欽>亦皆建功屢屢。
其中又以<林文欽> 獨好學問,於光緒十九年(1893)中舉,
素慕萊子斑衣之志,在其住宅後山麓建築<萊園>,以娛其母親。
宅第大約於光緒末年完成。日治時期後由其子<林獻堂> 屢加修建,成為今日之規模。
頂厝建築群包括有: 蓉鏡齋、景薰樓組群、新厝、頤圃….
<景薰樓>共有三落,格局宏偉,富麗堂皇,入口門樓為雙層「歇山式」建築,
是921大地震中唯一沒有倒塌的林家宅第建築物。
頂厝的主體建築為<景薰樓>,始建於同治三年(1865),為五開間三院落建築,其中第三進
採背側土埆壁、正面出步起的雙層隔樓作法,並有垂花門銜接穿心廊之獨立廊院,是台灣
少數極具特色造型的傳統建築式樣。
<蓉鏡齋>原為紅窯土磚造三合院,光緒十三年(1887)前後改築成蓉鏡齋,作為私塾;
前庭的泮池係仿孔廟形制所掘成。
<新厝> 大正五年(1916)於花落(景薰樓第三落)南面所增建。
<頤圃> 本是土造建築,充當作客房及穀倉之用。明治三十九年(1906)整理作為嬉遊之地。
然而一場毀滅性的九二一大地震當中
頂厝景薰樓群組中,包括蓉鏡齋, 新厝及頤圃在內, 損毀率均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
景薰樓之入口為兩層式歇山頂門樓,為日治時期<林獻堂>所修建,故已採用水泥材料。
第一進前面有軒亭及遮陽棚架,軒亭之兩側有八卦形的屏門,可啟可閉,為臺灣僅見之例。
正廳上懸有「文魁」匾。
上款寫著「頂戴兵部尚書閩浙總督部堂 兼代辦監察 兼理船政福建巡撫軍譚鍾麟
代辦監臨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司經洗馬提督福建全省學政 王錫審」
下款有「光緒癸已恩科鄉試中式第七十九名舉人林文欽立。」
木作顏色以青色描金邊為主,顯得非常清爽華麗,護龍部分貼有南洋的花磁磚….
第三落為此宅最主要之建築物,其正堂為兩層樓閣,形制為五開間。
中央三間為木造,兩側則為磚石造。屋頂為重脊之歇山式。原為燕尾受損才改為馬背式。
屋簷四隅皆有吊筒裝飾,室內之門窗木作已染有日式建築之風格,正堂內並嵌有彩色玻璃窗。
此樓在日治中期曾由<林獻堂>重修。
近年曾數次前往,均在持續修建當中,去年底前往,見其大致已完峻,只是何時能開放參觀,
一直眾說紛紜,尚無定論….據聞係因分期整修之故,大抵還得到一兩年的光景…..
數度前往也只能在景薰樓的門樓前參訪,不得其門而入, 真是叫人不解?
景薰樓門樓,同治五年(1867)由林文鳳以磚木所建,成歇山式門樓,原名為「錦榮堂」
大正四年(1915)因地震倒塌,昭和四年(1929)由林澄堂建議重建,昭和五年(1930) 由
林獻堂以現代化材料依照原樣重建,昭和六年(1931)落成改名為景薰樓。
門樓內牆有櫟社諸賢如傅鶴亭(錫棋)、陳槐庭(懷澄)、莊嵩等題詩作畫以精美的石雕、
剪黏、彩繪於其上,頗具有藝術價值。
還有林獻堂(灌園),林階堂,林幼春等人題詩….
頂厝還包括隔著新開街的<頤圃 >
「頤圃」原是倉庫,明治三十九年(1906)林紀堂改建成唐式建築,把它作為嬉遊偃息場所,
到處種滿菊花,後面並蓋有二層樓的洋樓。後來成為台中縣長<林鶴年>的官邸。
全然是日治時代的建物,在一片傳統建築中顯得格外特別….
繞行到景薰樓後側,圍牆高立,只能隱約見其規模…
不知何時才能登其堂奧?
請問文中”昭和四年(1929)由林澄堂建議重建”不知從何資料查來?
請問文中”昭和四年(1929)由林澄堂建議重建”不知從何資料查來?
寫得很好,很有心的旅人,比明台中學的官網更詳細,此地或許明年可放了吧?
寫得很好,很有心的旅人,比明台中學的官網更詳細,此地或許明年可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