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園」是頂厝三少爺<林文欽>所命名的,當時是林文欽為了娛親課子,在光緒十三年(1887
開始興建,一直到光緒十九年(1893)林文欽中舉後才繼續擴建完成的庭園,園名為「萊園」,
是取自於「老萊子彩衣娛親」的典故,後來是以「霧峰林家花園」知名盛傳全台。

林文欽,諱萬安,字允卿;林奠國之三子。生於咸豐四年(1854),光緒廿五年(1899)病歿香港。

林氏宗族自遷至阿罩霧後,業農習武,而文欽獨好學。文欽性至孝,素慕二十四孝中老萊子娛親事,
築萊園於霧峰之麓,以娛養其母羅太夫人。

林氏尤好義舉,光緒十五年河南大饑,曾捐萬銀以恤之。

光緒十年(1884) 入泮。時法人犯台,檄募義勇,保衛桑梓,遂集鄉勇五百,住台南,器械糧秣,
悉取於家中,既而調駐通霄,並捐巨款助軍。事平,以註銓郎中,分兵部武庫司候用。
光緒十四年( 1888) 以清賦有功,加道銜。
光緒十九年(1893 ) 舉於鄉。是為中式癸己恩科第七十九名舉人。
(墓在大里市樹王路)

園佔地三甲,日政時期林獻堂再加以整治,林氏祖塋也在園中,由於依山環水,花木扶疏,景緻
優美,具有江南風格,寬闊軒爽,結構宏偉,與台北板橋林家花園,被稱為台灣舊式宅邸的典型;
「萊園」「吳園」「北郭園」「林本源邸園」並列為台灣四大名園。

萊園雨霽」是台中地區十二景之一;
全園重心的「五桂樓」原稱「步蟾閣」是林奠國夫人觀賞戲劇的地方,日治時期因為傾頹,將原來
的「歇山重簷式」木構架,改建成折衷洋風和室的磚拱樣式。大正元年(1911)梁啟超與湯覺頓
來台遊玩,曾光臨萊園,並居於五桂樓,與林獻堂等過從甚密,曾為萊園賦下十二首絕句。

萊園依山傍水,與鳳山?成一片,擣衣澗引萊園溪山泉,順著地勢,蜿蜒到五桂樓前的小習池,
形成園內自然景觀,巧妙的配合天然地形,達到「巧於因借」的自然園林美景。

「萊園」曾為櫟社先賢吟詩唱和之處。在日人異族統治時期,櫟社先賢無不以扶弊起衰,互通
聲氣為旨趣,藉以延續傳統文化、惕?民族志節為己任,藉著萊園山水之美,抒發內心深處那
一股落敗王國的悲愴。

探訪萊園勝景,進入園區,首先來到的是雄偉的門樓,由四根巨大的巴洛克式的柱子牚托,
下面是一座閩南特色的警衛室。迎面的是發源九十九峰的條萊園溪,繞萊園之左側而過,
溪旁種滿木棉樹,春暖大地,花滿溪澗,似如世外桃源,故稱<搗衣澗>。

橫跨小溪上的小橋,就稱作木棉橋,本是座木橋,1930年改建,因溪旁種滿木棉樹而得名。

沿著小徑,經過小山門,是萊園最具有歷史意義的五桂樓遺址,五桂樓初稱「步蟾閣」。

原是一閩南翹肖燕尾之迴廊樓閣,與飛觴醉月亭對望,當年

詩人墨客曾會即於此,詩文唱和交通,名聞一時。
日治時期因為傾頹,將原來的「歇山重簷式」木構架,改建成折衷洋風和室的磚拱樣式。

九二一地震中倒塌,現正計劃重建當中…..

越過虹橋,踏上荔枝島,即來到飛殤醉月亭和小習池,在1905年以前,演戲者必須划船
上島才能演戲,詩情畫意,小島上種滿荔枝樹,每逢盛夏,果實累累,叫人垂涎….

飛殤醉月亭」初建時原為戲臺,正面朝向步蟾閣。1936年由林階堂先生改築成現在四面軒亭,



繞過五桂樓,來到萊園的內花園。處處種滿杜鵑花及各種花卉,
園中豎有一尊林允卿銅像,紀念這座園林的建造者….

小花園前側有一座鐵砲碑,這是紀念同治元年,中部發生戴潮春事變,當時頂厝林文鳳,
率七十二名勇士,靠幾尊大砲,抵禦戴潮春敵軍一事。碑文為前清進士<陳望曾> 所撰書…

更往山邊,另有百年古樹區、石頭公、林家祖墳、千步蹬萬梅崦等區

踏上宛如羊腸小徑的千步磴,越過挴花滿盛開的萬挴崦,就可以到望月峰。

這已不是一般旅客會前往的境域….

夕佳亭原址位於明台中學操場正中央,於昭和十年(1935)遷到三十六階小丘上,
原為萊園觀賞夕陽西下之處…

在操場右前方古樟樹底下,立有林竹山夫子頌德碑、櫟社紀念碑、萊園一家碑。


櫟社」成立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首先由下厝二房林文明之子林俊堂發起,其侄林幼春及
賴紹堯等組成的詩社。全台有名文人紛紛加入,形成有名詩社,對當時社會影響極深。

竹山先生,字作敬,出身本鄉望族,漢學造詣精深,大正九年(1920)加入櫟社,
常寄情於詩酒間,並藉蒔花種菊,以明其志,著有「竹山詩草」。
日治時期,在霧峰山麓寓軒,創立「聳翠山房書塾」以宣揚漢學國粹,光復後,門人立碑感念

萊園一家」碑, 立於昭和七年,林獻堂先生為維護漢民族文化,成立「一新會」,翌年開辦
「一新義塾」,民國三十八年改制為萊園中學,並以「萊園一家,互相扶助」訓勉全校師生….

萊園舊址現盡數歸入明台高中校園內,可謂結合古蹟在內

僅管部分景點已難以追索,仍可想見昔日名園之規模…..

以及詩人騷客在此吟風弄月之雅興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