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校區內的建築融合了羅馬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特色,立面山牆與拱形門窗都呈現出古典之美;
外牆大多鋪著由北投窯廠所燒製的十三溝面磚,隨著四季輪轉、天氣陰晴變化,表現出不同的光影色彩,
其中包括校門、及<舊總圖、文學院、行政大樓前棟> 等 <原帝大校舍群>,都已列入台北市的市定古蹟。
明治十九年(1886)依據帝國大學令,東京大學改為帝國大學(明治三十二年改為東京帝國大學 ),
明治30年(1897年)京都帝國大學(今京都大學)設校,此後,東北仙臺、九州福岡、北海道札幌、
大阪、名古屋等地的帝國大學也陸續設校。
在殖民地方面,首爾的京城帝國大學(今首爾大學)於大正十三年(1924)設校,
而臺北的<臺北帝國大學> 則於 昭和三年(1928)設校,首任校長為<幣原 坦>,
為日治時期台灣唯一一所大學。
大正十一年(1922),當時的台灣總督田健治郎便開始規畫成立台北帝國大學,
大正十四年(1925),第十任總督<伊澤多喜男> 開始具體籌備相關事宜,昭和三年正式創校。
開始時只有文政學部、理農學部(今農學院),以及附屬的農林專門學部。
1936年開設醫學部,1943年設工學部。及附屬醫學專門部(1936),熱帶醫學研究所(1939)。
1943年增設大學預科,並將理農學部拆分為理學院、農學院。同年擴充為綜合大學。
1945年,臺北帝國大學被國民政府接收,改組為<國立台灣大學>。
台灣大學的前身為日本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現今的校區用地主要是以當時的富田町<台北
高等農林學校> 的校地為基礎,進行校地收購以及校舍興建。
在日治時期,台北帝大已奠定基本的雛形。
三O年代為美化校園,園藝系的中村教授,在軸線大道上加植椰子樹,成為今日的椰林大道。
台大校園的整體環境,是以巴洛克式的建築規劃作基礎,以東西向的椰林大道為主幹,
構成一組魚骨狀的道路系統…. 椰林大道兩側建築多在台北帝大的早期所興建,其中除行政大樓
是在台北農林學校時期興建之外,其它都是帝大時期的建物。
行政大樓前棟,原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農林學校」的校舍,故其風格與帝大所興築的校舍不同,
使用複合式柱式,牆體有凹槽,入口上方有弧形山頭,皆為西洋古典建築常用之技巧。
此外,行政大樓入口佇立四根複合式柱式,章法嚴謹益增其莊嚴之感。
受到日本關東大地震的影響,使得RC結構的折衷主義現代建築成為當時建築設計的主流,
當時的面磚多採用淺色,外觀多較平坦,許多線腳裝飾也都被簡化。
帝大時期陸續完成的校舍則有一號館、二號館、三號館、舊總圖書館和文學院大樓。
說到原帝大校舍群,時任台灣總督府營繕課長的<井手 薰>,是台北帝大規劃的靈魂人物。
台大校門是使用台灣所產的褐色面磚與唭哩岸石,整體看來古樸而自然。
1998年,經台北市政府公告為三級古蹟,台大校門也成為台北市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散步於台大校園內,心情舒暢之餘, 也可欣賞這些日治時期的校舍建築
感受台北帝國大學時期的文化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