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本堂> 俗稱「林祖厝」。位於集山路三段八三一巷內 , 屬於三級古蹟。初建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
竹山及鹿谷地區的
林姓宗親,為了緬懷林姓先賢開山墾荒之德澤,於是募款建祠,祠內恭俸開閩始祖
「林祿公」、「九牧公」及「林圮公」等三位先賢。

話說明鄭時期陳永華為推行鄭成功之「寓兵於農,兵農合一」政策,

於西元一六六四年親歷南北各「番社」,相度地勢,分鎮開墾。
<林圮>乃率所屬二百餘人赴<斗六門>開墾,
再東進拓地到<竹圍仔莊>一帶,將土番逐到東埔蚋以東。

西元一六六八年「土番」來襲,林圮與部下糧盡被殺。先民前仆後繼,續墾斯土,乃成聚落。
居民為紀念林圮開拓之功,遂以「林圮埔」名之。(部分文獻以林驥埔稱之, 音同字異)

清代頂福戶福德祠附祀有「前明右參軍林圮」神位。現在竹山有林圮公墓、林圮埔街,在城隍
廟中配祀有林圮塑像一尊,在林姓宗祠「崇本堂」也供有「清開闢水沙連右參軍林圮公一位神主」。

林圮與所部一百餘人被殺,殘餘所部含悲力戰,遂驅逐原住民到山後。
其後居民將一百多名殉難者合葬於竹圍仔莊今現址。

<林圮公墓> 位在街肆,育英路與林圮街交會處,即竹山果菜市場附近。

 

林圮公墓本無墓碑,荒廢不堪。日治時期,昭和十五年(1940),為紀念其國皇紀2600年,將墓園
以水泥改建墓園,坐東南朝西北,墓碑以花崗石為之,墓碑刻「明代開闢水沙連功授右弼參軍林屺
公墓
」的字樣。



位於集山路三段八三一巷二十號的< 崇本堂>,俗名「林祖厝」,建於乾隆五十三年,是竹山與鹿谷
林姓族人為懷念先人開拓竹山的功勞募款所建,奉祀開閩始祖林祿公、九牧公及林杞等三位…



崇本堂是竹山林氏的祖厝,俗稱<林氏宗祠>,規模不算宏大。藏身於巷內,連當地人都不一定知悉…

從巷子進入,便可看到一堵圍牆,上方掛滿了蔓藤,鐵門旁以朱紅字寫明「崇本堂」。
通過鐵門, 內植熱帶椰及矮柏等綠樹, 緊鄰圍牆內有一座旗杆座, 是當年顯貴功名的象徵。



崇本堂早年失修,嘉慶七年修築成宮廷式建築,雕樑畫棟,宏偉壯麗卻不失古色古香。
復於民國五十七年二次修建,最後一次則於民國七十三年重
建,這次除屋頂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築
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卻也失去其
樸質之風。

但也因此免於九二一地震之蹂躪,毫髮無損, 依然屹立。



(另一棟名為<敦本堂> 的 <林月汀宅> 四合院則毀於一旦,至今以片甲不存)

(林月汀墓園則位於竹山高中後,下回再訪)

崇本堂採宮廷式建造,燕尾脊樑屋頂為官第之家的建築,山門上有交趾陶塑,脊樑中宇福祿壽
三仙栩栩如生,左右塑龍一對,牆上題字「左昭」、「右穆」,由門廳步入正堂,可見兩側
廊壁上刻有「林崇本堂重建記」,詳載林杞墾殖及林氏祠堂籌資重建沿革。


正堂原懸掛有三塊古匾,一塊題字「文魁」,是福建巡撫為咸豐五年鄉試中式舉人林鳳池所立,
(此匾已遭竊)
另外兩塊則題曰「選元」、「進士」,旁皆有小字書銜。

選元  兵部尚書福建巡撫部院臺澎提督學政丁(日昌)

  光緒丁酉年荔月  裔孫  廷獻 立


進士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  王凱泰

    同治甲戌科會試中式第二百一名欽點工部主政  林文炳 立

崇本堂設有林姓「義祠」,相傳乃林鳳池到福建漳洲龍溪縣,見龍溪地方宗祠都設有「義祠」,
回台後與地方所共謀籌建,奉祀林氏無子孫宗親之神主,代表林氏子孫懷組的情愫。

現有祠堂是民國七十三年重建,建築上較沒有精緻之處,但肅穆之氣仍在…

崇本堂是宗族祠堂的代表,完整保存傳統宗族文化的特色,
在傳統文化漸趨式微的今日,利用到訪之時前來一窺堂奧,

順便緬懷一下林屺埔地區早期拓墾及開發之艱辛血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