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出自佛學經典的《華嚴經》,佛曰:
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意思是:
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
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
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
唯有「華嚴經」所講的,
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
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
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
番茄(學名:Solanum lycopersicum),在香港、澳門、新加坡、
馬來西亞經常採用蕃茄的寫法,而中國大陸、台灣則使用番茄,
是茄科茄屬的一種植物。
番茄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
現作為食用蔬果已被全球廣泛種植,
同時具醫療效用,是茄科開花植物的模型生物之一。
番茄原產於中美洲,最早的栽培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
西班牙傳教士德薩阿貢詳細記載了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
(今墨西哥城)市場上售賣各種番茄及製品的盛況。
埃爾南·科爾特斯則是第一個將番茄帶回歐洲大陸的人。
最早關於食用番茄的記載則來自義大利醫師馬蒂奧利(Pietro
Andrea Mattioli),他在1544年稱番茄可以像茄子一樣切開後
用油炒制,佐以鹽和胡椒食用。當時正值西班牙殖民高峰期,
故番茄亦隨著西班牙人的腳步傳到了加勒比海和菲律賓,
並在16世紀中後期進入中國。
半蔓形或半直立的莖,密被腺毛,散發特殊氣味,
葉片為羽狀複葉深裂;
總狀或聚傘花序,黃色花;
扁圓、圓或櫻桃形漿果,紅、黃或粉紅色;
灰黃色腎形種子,有毛茸。
在中國大陸,由於北方漢語的影響,番茄常被稱為「西紅柿」。
而部分地區在口語上將番茄稱為「洋柿子」,甚至簡稱「柿子」,
但西紅柿實際上並非柿子。
番茄的「番」這個字源自其外來之義,
同番石榴、番麥等,但亦作草字頭的「蕃」,
中華民國教育部修訂的《國語辭典》在「蕃」字條下云:
「來自外國或外族的,通番,如蕃茄、蕃薯。」
換言之番茄的意思就是「外來的茄子」,
西紅柿的意思則是「西方來的紅色柿子」,
但僅是因為其外形像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