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潘宅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由<潘庶賢> 所創建,清咸豐十一年(1861)由潘庶賢長子
<潘榮光> 之子<潘清漢>及<潘澄漢> 昆仲二人再修建。新埔潘家以糕餅、製油、雜貨起家發跡,
店號為「金和號」,為新埔三大豪族之一。


潘氏古厝的創建者是<潘庶賢>,潘庶賢為廣東省嘉應州梅縣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來臺,
先是居住於中壢南勢里,被<楊喜>招為女婿。由於楊氏僅生一女,而且母女兩人盡皆早逝,所以家產
被妻弟典當一空,因此,潘庶賢只好離開南勢里到新埔石頭坑(今寶石里) 與朋友合股營生。

潘庶賢在成功創業後,於是攜款回到南勢,贖回楊家典當的家產並修建公祀。
嘉慶二十年(1815)在鳳山溪坡谷北側,即今日潘宅所在地購地建屋。

咸豐十一年(1861)潘庶賢之孫潘清漢及潘澄漢昆仲在先前的建築基礎上營建重修。
該次的修建,係在土墼之外採用大量紅磚與白石板構成具有強烈防禦性功能的建材,
充分表達了當時的社會治安與經濟狀況, 也
奠定了今日古厝的規模。

新埔潘宅的平面,為單進三開間帶四橫屋(護龍)並有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築形式。
外橫屋山面比內橫屋突出一間。外院牆與內院牆各連接於外、內橫屋山牆上。


兩院牆間形成橫屋家居出入的巷道。院牆中央開門,外院牆用石質門柱構成門洞,
牆堵以各式磚砌漏窗做成具有空氣流通,視線卻不能穿透的牆體。內院牆以外石內磚砌成
單開間的牆門,門上安板瓦歇山門罩,脊堵並有剪黏圖象。

門面用泉州白石石板嵌成,是他宅難見的特色,中門上有額書:「孝友傳家」,
左、右楹聯分別題為:「孝行素孚人言無間,友聲卓著鄉譽攸同」。



這孝友傳家的來由,主要是為表彰潘榮光,潘清漢,潘澄漢及其次子潘成元,潘成鑑等
一門之溫和謙遜及其樂善好施….

潘宅,為一正廳四橫屋的三合院建築正身與左右橫屋間有一道圍牆,中有牆門,外橫屋又比內橫屋
突出一開間,外橫屋間再增一道圍牆,使潘屋形成一座具有內外天井與外禾埕的宅院,


內外牆皆為就地取材的土埆牆,牆基部份以灰色石塊層砌而成,或砌卵石台度再以一皮收磚。
土埆磚交丁砌成的牆面,外表再以客家喜用的白色石灰進行粉刷,其搭配著曲度和緩、並不出之
以華麗飛揚燕尾的火形及水形馬背屋脊,呈現出了粗獷樸實的外表。



正廳前廊步口梁處則使用了偷心造斗栱。除了入口處凹壽空間與中庭地面係以硬石塊鋪成,
以及正廳部份係以尺二磚按斜格方式鋪成正式舖面、並延伸至廊道處外,其餘室內及廊道
部份均為三合土舖面,再度顯示了客家生活淡雅樸素的特色。

古厝於1985.8.19正式公告為三級古蹟,最吸引人的外圍牆八種不同形式的磚砌漏窗。

相傳潘宅位居毛蟹穴,潘家人才輩出,子孫相繼擔任地方要職,建築形式與風水傳說大有關係。

咸豐十一年,潘榮光捐官得元貢之銜為貢生,
據聞廳內尚懸有潘榮光所立的貢元」匾一方,可惜並未開放入內參觀。



又據考據: <潘榮光>及<潘清漢> 父子,曾被清廷封為孝子,並奉准入祀孝友祠

<潘澄漢> 光緒元年委任新埔聯莊團練局委員,光緒六年賜州同知銜,光緒七年參與台北建城,
光緒十五年擔任台灣鐵道委員, 光緒十六年因軍功賞戴藍翎官居五品….

次子<潘成元> 前清秀才,曾任新埔庄協議會員;

么子<潘成鑑> 曾任新埔庄長,新埔信用組合長,新埔庄協議會員,新竹州協議會員等…

後代子孫<潘欽隆>、<潘錦淮>、<潘錦河> 先後擔任鎮長一職,

可謂祖蔭庇祐,方能顯達家鄉,光耀門楣。



1991年到1996年間,潘宅正堂 曾多次自行整修屋頂與水車堵,並加裝不銹鋼門防止宵小,
而使老厝的意像,頓失古樸。而原本圍牆分立於左右的桂花老欉,目前僅餘左面孤伶一棵,
古蹟告示牌也傾廢於地面,無人理睬,實在難掩老厝窘困落魄


又因隔著空地,讓古厝與人有了疏離….

而臨近的學堂,也已頹圮;僅剩氣派大門在叢草之間掩沒。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