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濁流(19001976),本名吳建田,生於新竹縣新埔鎮,台灣著名詩人、教師、記者、小說家。
《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等長篇批判小說聞名。曾旅居苗栗及南京,
後移居北市。臺北師範畢業,栗社詩人,為台灣二次大戰後重要的文學作家…..

吳濁流生長於日治時期,從小接受日本教育,雖然如此,其著作屢屢充滿著中國民族意識。

大正九年(1920)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後因發表文章,被日本當局認為思想偏激,而調職至
苗栗<四湖公學校>,並加入當地詩社<栗社>。

於栗社期間多撰古典詩詞,曾於1928年被選入前茅,此後對於近體詩創作樂此不疲。

昭和十二年(1937)轉任<關西公學校> 首席訓導。
昭和十五年(1940)由於發生日本督學凌辱台籍教師之事件,吳濁流憤而辭職。



昭和十六年(1941)前往中國大陸,任南京《大陸新報》之記者,
昭和十八年(1943)返台,擔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

二次大戰後,先後擔任《臺灣新生報》、《民報》記者和大同工業職業學校訓導主任。
民國53年(1964)創辦《臺灣文藝》雜誌,培養了許多鄉土文學作家,
如: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王拓、楊青矗等人。

民國58年(1969)以退休金設立<吳濁流文學獎>,獎勵後進,成為臺灣文壇著名獎項。

民國65年(1976)因病逝世。被譽為鐵血詩人

吳濁流在37歲時以日文發表處女作〈水月〉,刊登在19363月的《台灣新文學雜誌》。
其後四十多年的作品包括小說、舊詩詞、遊記、文藝論評等。吳濁流過世後,作品經
張良澤教授整理彙編《吳濁流選集六冊》,加上後來出版的《無花果》、《台灣連翹》
、《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共九冊。

其人故居位於新埔大茅埔地區(巨埔社區),故居即俗稱為下吳屋的<至德堂>
(地址為巨埔里大茅埔五鄰新龍路31033號)


至德堂」是吳家公廳,兩側橫屋及以過水廊連貫的多棟「外橫屋」,集居著吳家子孫,
故居呈現一堂三橫屋之建築形式,牆身為土确磚及斗子砌,屋頂為桁木及紅瓦,正廳屋頂
已翻修為鋼筋混凝土。

故居周遭景觀清幽寧靜,青綠的稻田夾著羊腸曲徑、百年樟樹綠蔭遮天,

 

小逕路口的道旁還有一塊日治時期的石碑….<督憲光臨紀念碑>

吳氏家族來台祖<吳卓官>,於清朝嘉慶九年(1804),自廣東省鎮平縣渡台,初經台北新庄,再定居於
新埔庄大茅埔地區,由於勤奮耕耘幾乎買下大茅埔大部分土地,到第二代<吳慶榮>重視後代教育,
因此吳濁流祖父<吳芳信>充分受漢學薰陶,然而富不過三代,家族成員因故,幾乎敗光家產
,所幸吳濁流父親<吳秀源> 深知家道中落,刻苦耐勞展開努力復興家業的一生。

吳秀源努力挽回家道,從中醫、人嵾行商、藥店、土壟間等,經營各種各樣的事業,拼命賺錢。

所幸買回失去的土地,三合院曾於1896年日本領台時被燒毀,而於1905年重新修建….


(上為修建前模樣,修建後似乎增添了燕尾? )

(無人導覽,內部參觀需自助)

故居整體具體呈現了吳濁流先生的客籍成長背景,而至德堂的保存與維護對於理解其創作背景,
以及紀念吳濁流先生的貢獻均具有極大意義。

未來期能成立「吳濁流紀念館」,彰顯吳濁流先生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與精神,結合在地社區
及族人的共同想望,成為文化發展的活水源頭,讓故居成為民眾文化休閒的好去處

故居修復工程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申請補助,工程自981011日開工,100430日完工,
並已與100625日舉辦竣工典禮, 目前開放參觀中。

至於路口的<督憲光臨紀念碑>, 碑文內容記載日治時期大正十四年(19251214日,
新埔
庄庄長<葉心榮> 舉辦柑桔品評會,蒙當時之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10任總督,1924~1926)
親自光臨產地,新埔鄉親倍感光彩,於是由清庠生藍華峰(秀才)撰文,勒石紀念。



立碑人即為吳濁流父親<吳秀源> 等佃主….

沿著新龍路上行,會經過<大茅埔三元宮>,

大茅埔三元宮,建於嘉慶十五年(1820),是新埔鎮巨埔、鹿鳴、新北、照門等4里民眾的信仰中心,
廟內主祀三官大帝。昭和十五年(1940)日人推行皇民化政策,禁止拜神活動,本廟變為講習所,
直迄臺灣光復,地方人士迎請諸神回宮,並形整建,成就今日規模。

再往山區前進,不遠處可在道路右側稻田的後方,看到所謂的<上吳屋>

此三合院附有門樓及矮牆,為私人住宅,未開放參觀, 正身門廳同樣額名<至德堂>

這一趟大茅埔之行,名流故居對於我的吸引力,遠勝過名流本身,

對於吳濁流者,以往只知其略傳,對其作品倒是未曾拜讀過,

為此頗感汗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