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16071684),字青竹,後改青主,別號頗多,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
嗇廬、僑黃、僑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後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陽曲(
今太原北郊)西村。在明末清初時,是一位博藝多才、重氣節、有思想、有抱負的著名人物。

<傅山> 世出官宦書香之家,家學淵源,先祖連續七八代有治諸子或《左傳》、《漢書》,卓然成家者。
曾祖傅朝宣曾為寧化府儀賓、承務郎,祖父<傅霖>累官山東參議、遼海兵備,頗有政績,其父<傅子謨>
終生不仕,精於治學。

傅山少時,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博聞強記,讀書數遍,即能背誦。
15歲補博士弟子員,2O歲試高等廩餼。
後就讀于三立書院,受到山西提學<袁繼鹹> 的指導和教誨,是袁氏頗為青睞的弟子之一。

<袁繼鹹>是明末海內鹹知的鯁直之臣,提學山西時,整頓三立書院學風,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他極重於文章、氣節的教育,對傅山影響頗深,傅山亦以學業精湛、重節氣得意于袁氏門下。

袁繼鹹曾在朝為兵部侍郎,因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敢於直言,得罪權貴魏忠賢之流,被貶為山西提學。
崇禎九年(1636),魏忠賢死黨山西巡按御史張孫振,捏造罪名誣告袁繼鹹,陷其京師獄中,傅山為袁
鳴不平,與薛宗周等聯絡生員百餘名,聯名上疏,步行赴京為袁訴冤請願。

他領眾生員在京城北京四處印發揭貼,申明真相,並兩次出堂作證。經過長達七八個月的鬥爭,
方使袁繼鹹冤案得以昭雪,官復武昌道。

袁繼鹹得雪之日,魏忠賢的走卒張孫振,亦以誣陷罪受到謫戍的懲罰。
這次鬥爭的勝利,震動全國,傅山得到了崇高的榮譽和讚揚,名揚京師乃至全國。

袁案結束後,傅山返回太原。卻已無意於官場仕途,尋城西北一所寺廟,辟為書齋,悉心博極群書,
除經、子、史、集外,甚至連佛經、道經都精心覽讀,掌握了豐富的知識。
崇禎十六年(1643),傅山受聘于三立書院講學。

未幾,李自成起義軍進發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輾轉于平定嘉山。
不久,起義軍、清軍先後攻佔北京,明亡。

傅山聞訊寫下<哭國書難著,依親命茍逃>的悲痛詩句。
為表示對清廷剃髮的反抗,他拜壽陽五峰山道土郭靜中為師,出家為道,道號<真山>。
又因身著紅色道袍,遂自號<朱衣道人>,別號<石道人>。

藉此作為自己忠君愛國、抗清復明的寄託和掩護。



順治十四至十六年間,傅山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勢。
當確感清室日趨鞏固,復明無望時,遂返回太原,隱居於城郊僻壤,自謂<僑公>,
寓意明亡之後,自己已無國無家,只是到處做客罷了。


傅山一生著述頗豐,可惜所著宏論,大都散失,只存書名和篇名,
留存於世的僅《霜紅龕集》和《兩漢人名韻》兩部。

在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
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


由于傅山高尚的人格氣節,其書法不入時俗,並獨標高格。
傅山的書法主要以顏(真卿)為基,追摹魏晉及宋、元、明諸家,特別是米芾疏狂顛逸之風
對他影響頗深。除此之外,傅山還對與他同時期的王鐸書法有著深入的研究和借鑒。

面對清初書風日趨柔媚、流俗,傅山提出︰『楷書不知篆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
傅山的書論主要散見于《霜紅龕集》,其論書首重人品,把作書同做人緊密聯系在一起。

他說︰『作字先做人,人奇字亦古。』
在作書時傅山主張『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傅山認為做人是作書的先決條件,書品的高下首先取決于人品之優劣。
因而,他大力推崇顏真卿的氣節,以及其雄渾偉岸的書風。

傅山楷隸行草諸體兼擅,但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他的行草書。


從其
行草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筆勢雄渾,如排山倒海,一發不可收;
其線條婉轉飄逸,如枯藤繞樹,纏綿起伏;其點畫頓挫抑揚,如亂石鋪街,險峻跌宕,
因而顯得大氣磅礡,生機盎然。



如此的糾結自有其苦心孤詣; 後人無從臨摩….即便神似亦無其悲韻

倒欣賞其小字之隨性及率意; 出入鍾繇,深具魏晉風格; 

其冊頁行書喜用異體字或以篆意或隸書入行草, 也算是深具實驗精神…

精美的書法作品包括:<波羅蜜心經> <小楷千字文> …..

以及<丹楓閣記> <昨日帖> <李白杜甫孟浩然詩冊> <張融海賦>等….


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

他的畫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所畫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

可謂明末清初之藝術大擘….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