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金瓜石開始採金源自於光緒十六年(1890)劉銘傳

鋪設台北到基隆間的鐵路,在七堵架設鐵橋時工人無意間發現了

河中的砂金,於是掀起了基隆河的淘金熱。

光緒十八年(1892),清政府正式設基隆金釐砂局,

允許人民淘洗金砂並抽取釐費。

後來有人自猴硐溯大、小粗坑溪而上發現了小金瓜露頭,

此後一批批的淘金客進駐九份人人都想一圓黃金夢。

甲午戰後台灣割讓給日本,九份礦權隨之轉移給日本政府。

日本據台初期因抗日活動風起雲湧,一度下令封鎖礦山,禁止採金。

到了明治二十九年十月(1896)政策改變。

以雞籠山頂的正南北線為界,劃分東西兩個礦區。

西區瑞方礦權由日本人藤田傳三郎主持,稱為藤田組,

而東區金瓜石礦權則由田中長兵衛取得,稱為田中組。

明治三十年(1897)九份在藤田組的經營下,

引進新型的設備及技術做有系統的開挖。

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於昭和8年(1933)取得金瓜石鑛權後,

投入鉅資擴充採鑛設備,於同年9月在水湳洞山坡地新建

當時亞洲第一大的全泥式浮游選鑛廠(即今「十三層」遺址),

選廠3年內分三期完工啟用,使用水量相當可觀。

為配合選鑛用水,同時興建水圳

引用金瓜石的內九份溪、外九份溪及金瓜石溪的溪水。

根據2008年「臺北縣縣定古蹟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調查

研究及修復計畫」研究指出,金水地區礦業水圳系統可分為兩大體系:

西起新山溪及山尖鞍溪,以水圳橋跨越外九份溪後,

圳道下降至金福宮東側再以圳橋跨越內九份溪,穿越金水公路,

繞越報時山山腰,穿越本山六坑外的六坑坪,最後注入水湳洞

選煉廠上方儲水池,約長2.1公里。


西起濂洞里長仁橋下,於濂洞溪南岸以水圳橋穿越六坑溪口與

黃金瀑布下方,最後進入水湳洞選煉廠的60米濃泥槽,約長0.3公里。

金瓜石礦業水圳系統包括:水壩、圳道(或稱圳溝、水溝)、

沈砂池(水櫃)及水圳橋等建設。

路線大致沿金瓜石到水湳洞之間等高線緩降,

運用水位間的落差,靠重力自然流動,不需動力機械輔助,

而因為地形或為穿越道路而使用暗溝,跨越溪谷則建造圳橋導水。

但因荒廢已久,現僅存部分遺構。

水圳沿線相關設施,見證金瓜石淘金的礦業開發歷程,

深具歷史、產業、地方發展的特色與意義。

金瓜石有三條重要的水圳,其中的新山溪到水湳洞製鍊場上方

1000噸貯水池,是1935年建造的礦業水圳。

這條水圳是水湳洞十三層(水湳洞選煉廠遺址),也就全泥式浮游

選礦場的水源,當時是亞洲最大的選礦場。

是台灣極少數還存在的鍊金銀銅的水圳。

該段水圳有一段是在報時山的山麓……

明溝沿著等高線緩緩下降,有如腰帶,繞行於報時山山腰,

經過3道小棱線。

一座暗溝(水隧道)穿越小小的稜線。

明溝已從報時山西側,北側轉為沿東側山腰緩降,

進人本山六坑前的谷地,

這段圳路全長五百公尺。

調查報告中敘述,水圳在本山六坑附近,

又以水圳橋穿越六坑口溪谷,此橋據說是最長的一座(金瓜石

礦業水圳橋)推估長度約為 65~70m,

但已因地形崩坍、塌陷損毀而不存,亦不見任何遺跡。

六坑坪多高密芒草,無法確認水圳明溝遺跡。

由此走向無言的山丘,在下行至黃金瀑布;

沿著產業道路回到金福宮。

水圳路的踏查也告一個段落;

此時,天空降下小雨……..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