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浦> 舊名<塗山>,位於金門西半島,其地是北高南低,北側山丘環繞,防蔽海風;南邊濱臨浯江溪,
溪口與海交接,形成一灣澳與溼地,早在南宋孝宗年間,(1165-1173)泉州大族梁克家就看中這裡的
漁櫓之利,前來圍堤築田,營聚生財。




後浦聚落
的形成是始於十四世紀中葉以後(元末),陳氏、許氏先後定居後浦。
至明嘉靖年間,許氏丁口以達四千餘人,蔚為後浦第一大族。
當時許氏族人為了防範海賊侵擾,曾興築後浦土堡,以防禦之。(現存有許氏宗祠)

 

明末清初明鄭金廈抗清,練兵於後浦,設有內外校場及造船廠。
清康熙十九年,總兵<陳龍>自金門城(舊金城)移駐後浦,後浦逐漸發展成金門政經中心,
也進一步塑造了城鎮的空間結構,如東西南北門境界的區分。

後浦城」即今日俗稱之「金城」,後浦地名可追溯至元末,
清康熙十九年(1680)總兵移駐,設有衙署,雍正十二年(1734)建立縣丞署,嘉慶十六年(1811)
建有城隍廟,儼然成為軍事、政治、民生信仰的中心…..

但金城並無城池,稱之為「城」,實在是因為此地人煙聚居,可算是島上最熱鬧的生活區域。

城區內最主要的街道即為東西向的莒光路, 以及南北向的中興路;

當然,其間的巷弄分別散佈著許多傳統民居…..

<後浦老街>的代表意象,莫過於其間的<邱良功母節孝坊>


其旁的<靈濟古寺>(觀音亭),是東門的重要廟宇;


浯州街旁的<金門鎮總兵署> 則是昔日的衙門所在。

中段的<陳氏宗祠> 以及其旁的<後浦武廟>

當然位於中興路與光前路交叉口的<浯島城隍廟>, 更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

<北鎮廟>以及<天后宮> 則分別位於中興路的北端及南端;

為了推廣後浦老街的魅力, 縣府在莒光路和中興路交叉口一帶, 成立< 後浦16藝文特區>
,除了陳氏宗祠外,結合附近的內武廟、浯島城隍廟、北鎮廟、福德祠、靈濟古寺以及
清總兵署、將軍第等,傳統店鋪經過保留原貌整修,重現風華,讓遊客眼睛為之一亮。


包括設置遊客服務中心、陳氏宗親博物館,並已有風獅爺文化館、金門產業故事館、咖啡坊
、手工藝品格子鋪、軍事特色餐飲店、琉璃體驗工坊、美食特產及其他文化創意產業等進駐
,再現後浦商圈魅力。

金城雖無城,卻儼然有城池之布局及建置。
莒光路上仍不難可看見清代街屋建築,老藥鋪,商店,櫛次鱗比…..可以想見昔日之繁華

節孝坊所在的廣埕,更是老街中最精華之路段;

穿過石坊之下,跺行在石板街道上,古寺的香煙裊繞,常民的吆喝叫賣,

< 後浦老街> 彷若時空仍停留於昔日。

(重要景點將個別另篇說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