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聚落在清朝之時,即有「文里」的美名,三、四十戶的聚落中即興辦了四維堂、怡齋、懋齋、卓齋
酉堂等私塾學堂。
到民國十年(1931),由於學生人數逐漸增多,水頭的黃氏宗族,即開始向印尼僑商
募款,1927年委由僑商黃獻亮返回水頭主持建校事宜,1932年完成建校,定名「金水小學


1932
金水小學落成,位在前水頭村中界之地;
學校成立後,交由聚落中有名望的鄉紳組織董事會進行管理,同時在印尼麻里巴板(Balikpapan
設置校產店20間,收租金做為校務使用,漸漸成為金門地區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善的小學。

金水國小建築平面採「回」字型配置,中為禮堂(講堂),左右兩側為教室,後落為教師宿舍。

正面建築是腳基式的洋樓,兩邊的小山牆,牆體為磚石結構,而紅圓型磚柱更是台閩地區少見;
正門與側門的亭廊、山牆泥塑裝飾採南
洋風格形式表現,正面山頭上有天使、盾牌、飛鷹、花草
等精美泥塑雕刻,裝飾華麗,頗有巴洛克建築藝術的概念,因此
也被稱為「番仔厝」學校。



1937
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佔領金門,金水小學被強徵作軍事醫院,即中斷辦學。

戰後金門,1949年胡璉將軍實施軍管,「借用」金水國校做為興辦「怒潮士官學校」,
並利用鄰近空地訓練軍隊,直至1958年遷移後
,金水小學才又恢復教育講學的真正面貌。

但後來由於水頭聚落人口逐漸外移,乃在1986年廢校,
1999年經金門國家公園整修後,規劃作為銘傳大學金門校區,20033月公告為歷史建築。



位於<得月樓> 及<黃輝煌洋樓>左前方的獨幢洋樓,是為<黃永遷 黃永鑿兄弟洋樓 >


黃永遷、黃永鑿兄弟合建之洋樓,完工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為二層建「五腳基」的洋樓形式,
坐北朝南,三開間左右對稱,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樓層縱深宏大,有前後兩座樓梯作為上下。

而樓後配置廚衛空間,設置樓頂為平台式,灶間仍維持集水、儲水的傳統。

洋樓的門面融入傳統「凹壽」的設計,窗楣裝飾、柱頭造型、彩繪色調、彩磁面磚採中西合璧的
吉祥飾物,室內地面統一的龜紋飾與
門板的洋樓式樣,顯示頗有現代設計概念。

中央山牆上塑砌的「紫雲衍派」,代表著宗族之榮光;
樓層各部位多種魚獸造型的落水口設計,以及正立面廊柱柱頭上可愛天使的泥塑,

是聚落中最有濃郁異國情調的建築。

1949年,胡璉軍的第十二軍團在「古寧頭戰役」後進入水頭,看上了中界洋樓建築群組的
防禦功能,而將這裡選為指揮部,而水頭也因此成為
重點兵力部署的所在。



只可惜,洋樓外觀已行粉飾,並攙入太多不當之彩繪,內部並改設為記念品賣店,
外牆高掛的毛主席畫像, 有些突兀;  略失其典雅淳朴之既有風貌….

洋樓左後方有一小型洋樓,規劃為< 僑鄉文化展示館>

此館原有建築形成於乾隆年間, 1936年加蓋護龍以及疊樓; 為<黃金龍> 父子所興建。


一樓主要介紹金門華僑的分佈、同鄉會館成立、海外華文的延續、海外華人的生活情境、
乃至南洋殖民地的開拓,可見金門的移民在海外扮演文人承續重要角色;

二樓主要展出金門華僑在南洋及僑匯經濟的建設、遠渡重洋的證件,包括華僑回國證、
臨時護照、華僑海外護照等,極具紀念價值,展示館提供預約導覽解說,可讓遊客更
深入了解金門僑鄉文化。



疊樓採西洋語彙,雖不豪華,卻不失典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