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水頭的「得月樓」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由早期出洋落番印尼打拼的僑商<黃輝煌> 所肇建,
並同時興建了「黃輝煌洋樓」一幢,且在與「得月樓」之間,建造「番仔厝」; <得月樓> 是中界
洋樓建築群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常登上觀光旅遊宣傳品的封面, 儼然金門采風的代言者…..

水頭早在1315年左右便有人開墾,目前的規模是清乾隆以後的發展。
有文字記載的水頭聚落開庄是李姓從奈社遷徙而來,目前最大姓黃姓的開金祖始祖<黃輔>,
從同安遷徙而來,尚有娶了黃姓女兒的蔡姓定居於中界,構成水頭多姓村的聚落規模。

清道光鴉片戰爭1840年)後的五口通商,廈門闢為商埠。
當時的金門處於動盪不安的中國的邊陲,土地生產不足,人口過剩,再加上時值英法殖民南洋,
積極招募華工,許多青壯人口借道廈門,遠渡重洋到異鄉奮鬥。清末至民國初期,大量金門
僑民出洋,憑藉著勤勞與機運,在南洋諸埠尋覓生機。


19世紀中至20世紀30年代期間,金門渡海至廈門、南洋、日本發展的數量不少,奮鬥有成後回鄉
蓋洋樓(番仔樓、番仔厝)的不少,所以流傳至今的洋樓有五腳基洋樓、出龜式洋樓、三塌壽洋樓、
還有為了防禦用的銃樓….

洋樓是中西合璧的產物,但格局之開展仍遵循宗法倫理的規則而興建。
也是這樣的傳承並保留了金門美麗的多風格之聚落采風。

水頭最著名的「得月樓」,是水頭黃氏長房<五樹公>派下十九世的<黃輝煌>於民國二十年所建。
黃輝煌在民國初年渡海至印尼麻里巴板從事百貨批發,經商致富後匯銀一萬三千銀元,興建得月樓、
一旁的蕃仔厝, 以及前方四十二號的洋樓建築。

得月樓取其「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由福建南安匠師<陳南安> 承建,地方名人<許維舟>題字,


肇建時正是地方治安敗壞,常見內地強盜登陸劫掠的時代,樓高十一點二六公尺,地下一層、地上
四層的得月樓,有地下坑道可以通往鄰棟洋樓,四面外壁則有圓形槍孔與鑄鐵槍架,屋頂的女兒牆
還有垛口可供火槍防禦之用。

曾是全島最多樓層和最高的建築,傲立洋樓群的挺拔英姿,呈現唯我獨尊的映象。

透過對各類南洋殖民樣式建築拼湊,再加上中式文飾、傳統建築形式的整合過程的呈現。

因此,雖然正立面流暢著裝飾性語彙,搭配著圓、弧拱形的外廊樣式,但是在門面的背後,
卻隱藏著傳統中式建築的磚木構造和平面佈局。

這種 中西融合的建築樣式,豐富了金門洋樓獨特的風格。水頭洋樓門面的山頭非常重視裝飾。

宏偉的巴洛克或折衷式的造型,加上裝飾繁多且施作細膩的山頭,最能表達屋主的財富與權勢。
山頭上的裝主題,中西合璧、華洋並存,表現了異國情調的趣味。


黃輝煌洋樓」與「得月樓」為同時期構築。

採三開間面寬格局,三凹壽門面設計,坐北朝南,主入口作成廊間,立面中西合璧浮雕泥塑
裝飾繁複,柱式變化多樣,造型特殊、工藝細緻; 是研究金門「番仔樓」無法遺漏的一幢洋樓。


洋樓左右角樓對稱,門樓設於東南向,以「青天白日」做山頭圖騰式樣,象徵對政府的忠誠,
而裝飾的焦點則集中在一樓入口以磚雕與「福祿壽喜」的花磚組砌為裝飾重點與樓頂山牆時鐘、
「民國二十年」的落款、孔雀、卷草、花鳥、天使與正面樑枋雙龍搶珠的剪黏、簷下線腳、
楣樑上「回」字紋路、窗楣上壽桃、螃蟹等吉祥寓意的泥塑。

「黃輝煌洋樓」為華洋混合式建築,兼具華人風俗與異國情調,形式雖顯混雜,卻不生唐突,
和諧交互共構,形成一種多元並存的文化景緻,

這不僅是水頭聚落中洋樓建築特殊的面貌,更是金門多采多姿的人文風情。

或許是得月樓歷史未滿百年,算不上古蹟,
或許是得月樓屬於私人宅邸無法指定,只能依登錄方式,列為歷史建築 。

然而,能夠予以妥適保存,留下歷史的見證, 總是值得….

然而,能夠予以妥適保存,留下歷史的見證, 總是值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