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翟聚落始於唐末五代,開基祖<陳達> 傳係開閩王(909~945)<王審知> 派遣到金門掌理鹽務,
就此開枝散葉,族人除了遍佈金門外,在大陸有同安、田洋、泉州,在臺灣則分居澎湖、嘉義,甚至
有些還遷居南洋。陽翟在宋、明時期就是一個文風鼎盛的聚落。
據陽翟陳氏宗親指出:
陽翟陳氏的始祖是<陳達>,於五代梁乾化九年(931),受王審知封為承事郎,到金門島管理鹽事。
陳達卜居於陽翟,開闢生活,成為金門最早的村落,距今已有一千零九十二年的歷史,
因此陽翟也有<金門第一村>之稱。
而陳氏一族也繁衍了三十六代子孫。
族裔遷居於金門後珩、庵前、同安、泉州、田洋、烈嶼上林、中蘭、前水頭、湖前、料羅、下新厝、
東洲、山后、嘉義、澎湖、南洋等地。
陽翟陳氏的「五恆祠堂」始建於宋乾道元年(1165)。
陳氏六世祖陳大燦的繼室蔡孺人為五子祈產(分家),並倡建五恆祠堂。
以儒家的五常為號,將五房分為仁、義、禮、智、信,並並同奉祀一至六世祖的神位。
宋淳祐二年(1243),九世祖陳東湖曾再建五恆祠堂, 但於1475年燬於番寇。
1922年向海外籌資重建後,又因經費不足而停頓。
1949年遭國軍拆除興築防禦工事,一直到1993年又再籌資重建,耗時四年終於重建完成。
重建完成的陳氏宗祠(永思堂)則為於會山寺左側….
自十一世起,信房開始分為前房及中巷,分別建立<永昌堂>和<永思堂>。
目前列入歷史建築的是<永昌堂>
<永昌堂> 始建於1935年,係由在印尼經營事業有成的僑領<陳厚仲> 僑匯捐資興建,
是一座風格獨特的祠堂,突破本地慣用的傳統閩南建築型式,在民風保守的年代,堪稱前衛。
家廟前廳採傳統建築,後進則採五腳基洋樓;
立面佐以西式建築語彙形式, 山頭飾以「永昌堂」字樣…
當年陳厚仲第一次出洋,無功而返;
回到陽翟後,拜師學會計,重回南洋發展,結果靠胡椒和橡椒致富。
他賺錢之後,不但不忘師恩,每年寄錢給老師,還兩次捐錢重建宗祠。
民國三十八年,軍隊撤守到金門,駐紮於永昌堂,在堂前築起圍牆,派兵拱衛;
陳氏宗親無法入內祭祀,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也被燒掉。
一直到民國八十三年,軍隊才要把一座斷垣殘壁移交給陳氏宗親。
「永昌堂」被軍隊白借了四十五年,如今也已荒廢了十餘年。
目前的永昌堂則是敗宇頹垣,雖已列入金門歷史建築,卻已殘破不堪。
搖搖欲墜的危況,何時傾圮,誰也說不定?
但終究會煙滅….(看來不會有人要維修的樣子)
宗祠右邊的<浯陽小學校> 同列入歷史建築,是當時祠堂的附屬建築….
命運應該也相去不遠。
(這樣的下場,誰該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