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分為上、中、下三堡。宋末元初以降,上保與下堡各屬王氏及梁氏墾殖的聚落。
民俗村文化村所在地的中堡,則是晚清時王國珍、王敬祥王敬濟二代,於日本神戶經商致富後
返鄉所建。十六座的二落大厝翟邸,加上海珠堂(鄉塾)王氏宗祠,總稱「山后十八間」。


山后民俗村佔地約一萬五千平方公尺,十八棟傳統古厝大部分材料來自於福建漳、泉或江西一帶,
用料講究,作工細緻,聚落內隘門、水井等一應俱全,造型整齊劃一,整體看來相當具有特色。

整個民俗村,在風水上屬「五虎回頭」形勢,十八棟古厝座落在依山面海的緩坡上,呼應了
「坐山觀局」法則,位於「頂端」的海珠堂與王氏宗祠,則凸顯了在聚落中崇高的地位。

金門流傳俗諺「宮前祖厝後」,意思是廟宇的前方與宗祠的後方都是不吉利的,不能蓋房子居住,
所以宗祠總是建在整個村落的最後方。

山后中堡是王姓族人也是將宗祠蓋在村落裡地勢最高也最後面的地方。

 

山后<王氏宗祠> ,是聚落中最精彩的建築,傳說中的山后「龍穴」,便位於宗祠內,
「龍頭」據聞是在祠堂右前牆角出土,「龍尾」則在右後方偏室中翹起。



王氏宗祠為二落式建築,山川門中間由門神鎮守,入口採凹壽作法,燕尾的屋頂多了繽紛色彩,
其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門前或祠內各式各樣的彩繪浮雕,每一幅浮雕都蘊含吉祥、勵志意涵。

<海珠堂> 原為山后王氏家塾…..



因倚山面海,每晨日出,太陽從海上慢慢升起,有如火珠騰空,景觀奇美,故命名為海珠堂

海珠堂原為晚清王家創辦的鄉塾,民國時期稱為「海珠學校」,是華僑熱心興學的典範,

堂構建築形制源於本地的「三蓋廊」,但在尾櫸部份疊樓,一樓作成磚拱外廊;而主屋的前步口
有捲棚抱廈,增加了正殿的縱深,抱廈前並掘有一池。

正殿奉祀王國珍及王敬濟二位先賢,表彰他們對於鄉里的貢獻。


民俗文化村內十八棟整齊劃一的傳統閩南古厝,規模宏大,

堪稱金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

也是最常用來宣傳金門古厝之美的代表……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