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月軒> 位於浦邊,興建於民國十一年(1923),因為門楣上拼有「碧月軒」三個字因而得名,與浦邊其它
洋樓以多主人名相呼的習稱有所不同,該洋樓也是浦邊洋樓群中唯一坐向相反者。
關於碧月軒的歷史,一度
有所爭議,最初史料載明為何懷兄弟所有,後來確認<何懷> 即何敬槐,故碧月軒又稱為「何敬槐洋樓」。



何姓出自姬姓,是由韓姓轉化而來的。

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誦封他的弟弟叔虞在唐,史稱<唐叔虞> 。
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君主,他的十一世孫萬,被封在韓,人稱<韓武子>,他的后代就姓韓。
后來,韓姓發展到淮河和長江一帶,被當地人誤讀為



晉以前,何姓主要在安徽,山東,江蘇,河南,江西,廣東,湖南,四川,陜西等地發展,
到西晉末年的時候,開始有人遷往福建。
何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廬江,東海,陳郡,固始,惠安,武平,蕉嶺,大埔,梅縣等。

故何氏最常以<盧江衍派> 做為其郡號….. 



浦邊靠海,雖然地面略有起伏,地勢上還是較低的,地理上大致以黃龍山為脊樑,
以淡水溝兩側明顯的低陷地為聚落及耕作的集中地.淡水溝也是甌宅、浦邊、呂厝、劉澳等
庄頭依賴的主要水系,加上脊東的長福里俗稱為<六甲>…..

而浦邊正是所謂的<六甲之首>。

南京條約將廈門開放為通商港埠,使得金門與南洋的交通大開,加上當時金門因人口日漸增多
但農業生產貧乏,且又不注重墾荒,因此無業者為求生計,紛紛經由廈門到南洋發展。

根據<金門縣志> 記載,同治年間,因連年飢荒加上盜匪又起,促使金門居民率相移往南洋,
可算是一次大規模移民,致使移居南洋的僑裔達十一萬之多。


 
原來離鄉背井是有其不得不然的苦衷…..

 

對金門來說,這一段轉折,使得一向依賴大陸的經濟發展,從此有了改變,且在聚落的空間
形式發展上,由僑匯回鄉所修建之祖厝,或是如雨後春筍般一棟棟生成間雜西洋風格的「番仔樓」,
也成為當時特殊的地域風貌。


<何敬槐> 早年前往菲律賓經商有所成,就開始寄錢回鄉興建洋樓,聘請福州師傅設計。
原本的大門是設計面向西方,但是因為東邊面臨的廣場較熱鬧,所以何懷決定將大門開向東邊,
也是浦邊唯一朝東面向的洋樓。

碧月軒是單棟洋樓,但分前後落,本體牆身腰堵以下為石塊人字砌及平砌,
以上為磚砌外敷三合土,並在樓層高度上,向二樓發展,加大了室內空間。



建築背立面女兒牆柱頭上有天使裝飾;女兒牆的牆面上則裝飾有翅膀的獅子;
另外,一樓的牆面也以貝殼加以美化牆面,共嵌了12組貝殼,拼湊出來一朵朵花的花的模樣,
花瓣則為四個菱形;山牆造形華麗,頗具藝術氣息。

就細部裝飾而言,

碧月軒應該是浦邊洋樓中最具有裝飾性的代表 . . . .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