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邊人善於經商,不管出番或到大陸經商, 或在地經營都有不錯的成績,故起大厝光宗耀祖也是必然的,
光洋樓大小就有七八棟之多(數量之多此僅次於金城),其中以何氏族裔所建之洋樓最具代表; 另一方面,
少數飛黃騰達的華僑,回鄉後更是大手筆興建融合中西建築特色的洋樓。


一些克勤克儉、足跡遍及東南亞各國的出洋客,纘下工作所得,匯回僑鄉,
對僑鄉的經濟有重大的貢獻。

金門的洋樓大多是兩層樓木造建築,樓前有「留廊」的習慣是倣效南洋的建築風格,
由於通常為五呎寬,故被稱做「五腳基」。

很多的洋樓都是所謂的中西複合樓,而在其上又常留有建築年代。
大多數的洋樓在後來國共內戰其間,都免不了被國軍所徵用而無一日安寧。



浦邊氏家族約在明初(1410年前後)入居當地,至今約已600年,
目前仍是浦邊最大宗族,就像大多數出外經商的金門人一樣,賺了錢就回鄉興蓋洋樓;
其中,以何肅闕、何肅坡兩兄弟的洋樓最具故事性。



浦邊早期便是通商港埠,十分繁榮,<何肅闕>、<何肅坡> 兄弟就在這裡開設油行,
有錢之後,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 就蓋起此一洋樓,這是一幢典型的五腳基洋樓,
四房一廳的格局,四周有外廊,列柱外露;

本體牆身材料為下緣花崗石板條砌,上緣抹灰,屋身構造為下緣斗砌磚牆,
洋樓還有一幢附屬五腳基番仔厝,原是煉油工坊,頗具特色。

不過總擋不住時代之洪流….洋樓蓋好之後, 何家兄弟入住的時間並不長,
民國卅八年國軍入駐,八二三戰役後又成為93師成功部隊的駐防要地。

民國52年左右,成功部隊撤走後,洋樓曾一度改設為<浦山小學>,在隨後的十年裡,迴廊
之間充滿學生的朗朗笑聲以及讀書聲。


不過,學校遷移之後,這幢洋樓隨即無人居住, 冷落至今。



另一凍有可看性的洋樓是由< 何肅點>、<何肅海>兄弟所建之洋樓….


何肅點、何肅海兄弟在浦邊因經營雜貨店致富,打算蓋一幢洋樓,表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不料蓋屋期間卻一波三折….
據說何肅海為了買木材,帶著銀元渡海到大陸,沒想到在途中遇上海盜,不僅洗劫身上財物,
還遭軟禁近兩個月,最後由家人以500銀元交付贖款後平安歸來。

 

該洋樓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耗資7,000銀元,何家兄弟是請到劉澳匠師設計,
建築平面格局前為傳統店屋,後為五腳基洋樓,中央有寬闊的埕,本體牆身腰堵以下為石塊
人字砌及平砌,以上為磚砌外敷三合土,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處處可見「好德流芳」的堂號。

1959年,金門戰事頻傳的年代,天井部分曾遭宣傳彈轟擊,只好重建;

1996
年修理洋樓的「堂前後」屋頂。

近年由縣政府協助整修,目前由後人經營商店兼管理,保存狀況良好。

也因為整修完峻,找不到歲月洗禮的滄桑感覺….

修與不修間,確實存在有兩難?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