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勢寮> 於明永曆年間即有漢入落戶定居於此,住民多靠漁樵為生。老街中的<保安宮> 原為楊氏
先祖於清雍正年間自家供奉之神祇,因威靈顯赫,屢現神蹟,參拜信徒日眾,乃共集資金,於乾隆
年間組成<大道公會>輪流奉祀,於乾隆五十年設壇。
同治六年初建宮廟,目前所見之舊廟為昭和三年(1928),由國寶級藝師<黃龜理> 主持重建,雕刻
精美,廟相莊嚴,為黃大師少數碩果僅存之作品。
根據相關記載:
明永曆十八年(1664),北勢寮因位置東山曠野,西海滄茫,地方十分貧瘠,民俗刁悍,僅住幾十戶
人家,概營捕魚兼農業、伐木等為生,凡砍諸木均歸柴寮經由漁船渡運承天府販售為業。
緣因當時船艘出入頻繁,其中一人上陸提取淡水儲存,適逢內急,乃將「保生大帝香火」暫懸樹上,
後因急趕上船而忘將香火取回。
本庄先民< 楊開山> 正忙於海上捕魚作業,無意間望向陸上,發現燈光燦爛,莫名好奇心使然,
乃上岸就近觀之,始知一方木造香火,上書「白礁保生大帝香火」字樣,
乃誠奉回自宅,朝夕恭奉參拜。
雍正五年(1727),由於神靈顯應,參拜信徒日增,為應廣大信徒參拜之便,乃共眾資金新雕金身,
並設神壇,以應真人普渡濟世之聖職。
乾隆五十年,北勢寮庄民楊光興募捐,建屋二間(額保安宮)供為保安宮「開基本壇」,
並把自家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獻給眾信徒作為庄神。
同治六年,本廟宇自開基本壇遷建於王大人勘察之吉地,即現今廟址,廟號即延用「保安宮」迄今,
因廟建於雙叉路口正中央,因此神靈神靈至今更增其威靈赫顯赫,香煙不斷。
光緒三年(1878),地方士紳楊光興、吳天就、王山情、黃法、陳秋江等敬獻「神靈赫奕」牌匾一面。
光緒五年,夏日都司信官<吳卲猷>奉旨南巡被佑,恭獻「福庇無疆」牌匾一面。
昭和二年(1927),保安宮經建花甲之歲月,簡陋狹窄,因此庄中士紳及信徒計議改建,
1929 年正月,本廟改建竣工,廟貌輝煌壯麗一新….
以經頗有歷史的北勢寮保安宮舊廟,因牴觸道路用地,且民眾已籌錢另建新廟,百年舊廟將遭拆除,
民眾亟力向文建會爭取,最後決定將舊廟擇地重建,完整保存。
於是有了「千人移廟」的儀式,將舊廟移往70公尺外的一處空地上。
為了配合保生路拓寬工程,信徒籌款自民國九十年起動工興建新廟,
新廟包括地下室1樓及地上2樓,業已安座啟用。
目前舊廟即位於新廟後側不遠處….
舊廟為昭和二年(1923) 所改建,
主殿及前後殿木雕作品,是由雕刻家<黃龜理>、<陳己堂>、<楊秀興> 共同完成的。
<黃龜理> 是國寶級的雕刻家,雕刻精美,黃龜理遺留下來的木雕作品,經文建會鑑定為珍貴的
歷史文化資產,保安宮是黃大師少數碩果僅存的作品之一。
造訪之時,殿內並未開放;
但觀三川殿前廊下之木雕,彩繪已斑剝,顯出其古樸之感;
足以見證黃大師之功力….
大家好
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