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2005715日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
國全體一致通過,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作為歐洲國家在
東亞的第一個領地,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

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當中的大部分建築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
城區內的建築大部分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民政總署大樓(葡萄牙語:Edificio do Leal Senado)俗稱議事亭、市政廳;

民政總署大樓始建於1584年,因《澳門紀略》之繪圖,前身原為一座中式風格的衙署;
1784年,葡萄牙人購買了該大樓的地皮外,並修建為一座兩層樓高的巴洛克式大樓,
成為當時葡萄牙人在澳門實行自治及辦公的議事公局大樓。


1876年,大樓因日久失修以及受到颱風破壞而進行重修;
重修後的大樓加入了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

及後數十年也繼續受到颱風的天然災害破壞外,也受到白蟻的侵蝕影響。
1940年進行大修後的大樓及其外牆是為現今的大樓面貌。



民政總署大樓除了曾作為市政機構辦公大樓外,也曾作為博物館、郵電機構、衛生機構、法院
及監獄等用途,如今都一一退出。

200211日零時,澳門特區政府設立民政總署;
同時,該大樓的門匾也改為「民政總署」,正式被易名為「民政總署大樓」。

顧名思義,位於議事堂前的廣場即稱之為「議事堂前地」。

仁慈堂大樓Santa Casa da Misericordia 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議事亭前地旁邊
的磚石建築物,為澳門慈善機構仁慈堂的物業。

1569年,天主教澳門教區的首任主教賈耐勞 (D. Belchior Carneiro) 創立門仁慈堂,
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

大樓則建於18世紀中葉,1905年再以新古典主義的表現方式加建拱廊部分,
修建成目前甚具古典文化特色的建築模樣。

大樓目前作為澳門政府部門公證署的辦公室之用,二樓則為仁慈堂博物館。

位於議事亭前地旁邊的三街會館Pagode Sam Cai Vu Cun)(又名關帝廟
為早期澳門華人商家的議事場所。



「三街」指澳門最早的三條街道: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
「會館」則由三條街道的商行組成。
初設時為商人議事的場所,商賈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政府發佈公告的重要場所。
日子一久,會館成為華人的議事場所;而後來的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

三街會館的建築巳無從考證,經數次大修而成為現今的面貌。

會館開設之初,即設關帝像供奉。起初時議事場與廟宇合而為一,後來會館功能消失,
廟宇反成為了會館的主要功能,人多直呼其為名—「關帝廟」。

議事亭前地(葡萄牙語:Largo do Senado)俗稱「噴水池」,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
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議事亭前地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
一直都是最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域。

也是遊客必訪之地…..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