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腳鄉舊稱「六家佃庄」,相傳清乾隆年間有六戶佃農至此開墾,
遂以六家佃庄稱之,後因臺灣話「家」與「跤」音近訛傳,
遂改名「六腳佃」。
日治時期1901年,分屬樸仔腳支廳「灣內區」、「六腳佃區」。
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廢區置庄,合灣內、六腳佃兩區及樸仔腳區之
下雙溪、溪墘厝為「六腳庄」,劃歸台南州東石郡管理,
庄役場設於六腳,1921年8月9日遷至蒜頭。
六腳庄轄域內分為六腳、更寮、林內、潭子墘、竹子腳、
後崩山、下雙溪、灣內、蒜頭、大塗師、三姓寮、港尾寮、
雙涵、溪墘厝、六斗尾、蘇厝寮、崙子,共17個大字。
灣內,是六腳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東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灣北村、灣南村。
灣內地區大部分位於朴子溪南岸。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灣內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灣內庄」,
隸屬於大槺榔西堡。該庄北與番婆庄為鄰,東北邊一小段與溪北庄為界,
東與溪南庄、田尾庄、新埤庄為鄰,南邊東段為東勢藔庄,南邊中西段
及西邊中南段為蒜頭庄,西邊北段為雙涵庄。
1901年11月,全台設置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嘉義廳。
明治四十二年(1909) 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
大正九年(1920),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該庄改制為「灣內」大字,隸屬於臺南州東石郡六腳庄。
戰後六腳庄改制為六腳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村。
1950年雲、嘉、南分治,灣內隨六腳鄉改隸屬於嘉義縣。
灣南,係因佔有舊灣內大字的南半部,而得此名。
本村地處六腳鄉的最東端,東接太保市,西、北以牛稠溪與
蒜頭村、雙涵村、新港鄉為界,南連灣南村。
村中有新埤排水流經。
明末清初,因家鄉連年旱災,農產歉收,饑寒交迫,民不聊生。
於是一群陳姓宗親,為求溫飽,不惜離鄉背井,冒險渡海,來臺開發。
祖先們由於有堅強的毅力,終能克服一切艱難與危險,蓽路襤縷,
以啟山林,開山闢地,辛勤耕耘。
因為臺灣土地肥沃,四季如春,所以季季豐收。
生活有了改善,並決定在這裡定居下來,
把這村莊命名為「灣內」。
因它位於朴子溪中游,河道大轉彎處之內側而得名。
住戶以陳姓宗親居多,祖籍地泉州南安縣(今南安市)十八都鳳山頭。
除少數人從事工商業外,大多數以務農為主。
其他少數姓氏:如牛、王、林、吳、侯、趙、翁、
蔡、賴、張、楊等,係由外地遷入永久定居,
並且彼此之間都有親戚關係……
「灣內鳳山宮」,主神武德英侯神像,平日香火鼎盛。
農曆三月十六日是神明聖誕千秋,屆時外出村民都會返鄉
參加盛大廟會,外地信徒也絡繹不絕,
遠道而來此地進香,非常熱鬧。
在灣南村還有一座「娘媽堂」,供奉主神是娘媽。
祂保祐村民平安,可稱得上有求必應,因此本村或外地信徒,
平日來燒香祈福者甚多。
農曆三月十七日是娘媽聖誕,外地來進香的香客特別多,
當天叩謝神明,公演野台戲,每年都一百多台以上,
並常常延續好幾天,家家大宴賓客,盛況空前。
境內盛產花生
並出品多種加工食品……
此古厝位於聚落西側外圍,
厝前即為大圳。
外觀不甚起眼,內部竟保有
精彩的壁堵彩繪作品。
從室內一張先人作忌日期名單看來,
確定也是陳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