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鄉昔稱「二八水」,最早地名的由來,據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施世榜引濁水溪
歧流以灌溉八堡(今稱八堡一圳);康熙60年繼有黃仕卿者開鑿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
從此兩圳貫流二水鄉腹地,狀如八字形,後人感其恩澤,故稱此地為『二八水』……

一直沿用至日治時期方改稱『二水庄』。
待至民國34年台灣光復之後,設鄉並定名為『二水鄉』。

連雅堂先生編著「台灣通史」記載:
明天啟元年(1621)顏鄭開台,先民自閩南渡海來台,再由鹿港遷至半線(今彰化)一帶,
並有人輾轉至此
(當時隸屬半線之東縲社)與原住民同胞混居,由於八堡圳尚未開鑿,因此
只能在八卦山麓附近(今山腳路)租地從事農耕,其時人口尚不及三百人,大約二十餘戶。

到了康熙年間八堡圳暨十五庄圳相繼開鑿竣工,自此移居二水從事屯墾者日益眾多,
八堡圳沿岸的土地,亦逐漸開闢為良田,居民遂增至三百多戶,人口約1,700人。



日治時期,二水有小台車可從集集經此地續行到溪州,當時車站設在二八仔,
並有客貨汽車營運,各行業之店舖也相繼於此開張,有長約一公里的街道;

之後由於縱貫鐵路的通車,並於大正七年(1918) 設立了二水車站,
至昭和七年(1932) ,二水戲院後設立有鳳梨罐頭加工廠,奠定了二水鄉經濟發展的基礎,
同時因交通位居樞紐形成貨物集散地,使二水成為當時濁水溪流域最繁榮的地區。

明治四十一年(1908)台灣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二水車站於大正七年(1918)正式設站。
鄉賢謝在祺於站前蓋了十餘間店鋪,並在三角仔(光文路與員集路交叉口)形成丁字型街道。



車站到三角仔不過是幾百公尺這條街道卻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三角仔有一棟四間店鋪面寬的二樓紅磚街屋,為二水市街重要的路標。

這棟紅磚建築是由二水首富張老嚶所建,其典雅古樸的造形,常吸引旅客駐足欣賞。
這棟建築矗立此處已近八十幾年歷史,雖然經過數十個寒暑的考驗,外觀稍顯老態,
磚砌的古樸外觀無法與現代光鮮的磁磚相比,但沉穩內斂的感覺卻如此親切。



位於三角仔的紅磚街屋共有三棟,一棟為張老嚶先生所建,一棟為謝毛先生所建,
另一棟則位於二水國小校門旁舊英源醫院為學仔底鄭昌先生所建。

謝毛宅是一棟橫跨兩間店面的紅磚建築,與對街的鄭鼎宅應是同一匠師的作品,
其格局受限於腹地,僅建有街屋店鋪進深約二十公尺,是三角仔紅磚建築中規模最小的。

但其街屋立面的裝飾卻是最華麗的,除二樓立面同為羅馬柱造型長拱窗外,
女兒牆上的洗石子草花飾條及中間字樣,都能顯現大戶人家的氣派。

一樓騎樓上為線條極美的拱型結構門飾,立柱為異於其它兩棟建築之洗石子圓柱,
整體表現為三棟紅磚街屋中最精緻的佳作。

鄭鼎宅位於二水國小校門旁的紅磚二樓街屋,
為二水出身的第一位西醫鄭鼎醫師所創設的「英源醫院」之院址所在。

此紅磚街屋建築橫跨兩間店面,建築格局由外而內,依序為現今所見的街屋立面、
中庭、兩旁迴廊、第二進廳堂、小花園、第三進廚房。

 二水鄉民的共同信仰中心—安德宮,位於員集路三段631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其創立年代,據殿前香爐上銘刻「光緒元年立」字樣,其建廟應於光緒元年(1875)
距今最少有一百二十多年。

近年來廟貌重新上漆彩繪,古廟應有的歲月痕跡已難以尋覓,
但屋脊上精彩的剪黏作品還是非常值得一觀…..


 

從三角仔至安德宮之間仍有些散落的街屋值得一看;

如中山堂,宏和醫院等等…..

走訪老街,不應該錯失這一段。


 

0

2 留言

  1. 匿名訪客 2012 年 4 月 20 日 於 上午 6:52

    前凁儶

    很好,我幫你推一下
    台北正妹-按摩-油壓-半套-全套-外出-S-個人服務-電話O973-616-674即時ytw6969@yahoo.com.tw

    伸俄

  2. 匿名訪客 2012 年 4 月 20 日 於 上午 6:52

    前凁儶

    很好,我幫你推一下
    台北正妹-按摩-油壓-半套-全套-外出-S-個人服務-電話O973-616-674即時ytw6969@yahoo.com.tw

    伸俄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