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溪位於羅東溪上游「番社坑溪」的溪畔, 海拔約 250 公尺,住民屬泰雅族南澳群,
含括寒溪社、四方林社、小南社、大元社、古魯社五大部落, 行政區域劃為大同鄉寒溪村。
寒溪從前是開發太平山林業時之重鎮,民國 63 年後林業沒落,居多已移往他鄉謀生….
林務局在該處廣植造林,其中以梓樹為主。
由於傳統狩獵的討生方式逐漸褪化,人口外流愈形嚴重。
目前是一個算是偏僻的原住民部落….
番社坑溪流經寒溪,溪床豁然開闊, 有座吊橋橫跨兩岸,可直達華興村落,別有山林之趣。
駐足橋上眺望,遼闊平野,一目瞭然。昔日寒溪週遭遍植山櫻,初春花開, 如雲如霞。
所謂「寒溪櫻花」就被選定為「蘭陽十八勝」之一。
寒溪曾是宜蘭頗具規模的泰雅部落,也是昔日太平山檜木重要的輸送道。
昭和五年(1930 )10 月 27 日爆發震驚海內外的霧社事件,迫使日人正視原住民的管理,
並快速展開在本島各大部落繳械、建校、以及設置神社的理番政策。
在昭和八年(1933 )8 月 11 日鎮座的寒溪祠,即是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神社。
日本政府控制原住民地區後,警察取代頭目成為領袖,為進一步「教化」原住民,
而普設神社。但因原住民地區神社的社格較低,乃以「祠」為名。
寒溪祠,位於寒溪國小後方山坡,居高臨下可鳥瞰部落,
目前剩下階梯、石牆、燈座、洗手台,雖已面目全非,仍可看出當年的規模。
寒溪祠主祀天照大神,以及死於侵台過程中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神社現今遺存的石燈籠樣式少見,除了寶珠、燈袋、竿的部份為石作,其餘為水泥鑄成。
此外還存有一座石作的手水砵、「銃獵之廢」碑、「誓詞」碑,文物頗多。
關於「銃獵之廢」碑,設置於昭和八年(1933 )11 月,立碑之意圖正是欲禁止部落
使用獵槍,可能反應當代日本政府在寒溪亦完成獵槍收繳,這是日治晚期很重點的
理番政策之一,說明設置寒溪神社的撫番意味濃厚。
1933 年,日人在此建造神社;隔年並在神社增設二門砲,監視部落動態。
戰後,寒溪神社像多數神社一樣已遭到人為的破壞,古砲也不翼而飛。
步道上方為新光部落, 現大約有40餘戶人家居住;
早期新光部落居民是住在羅東溪對岸的光明巷,因幾次颱風豪雨使山壁龜裂,住家生命
財產遭受威脅,民國69年集體遷村,因而得名為新光。
新光部落的海拔約3百餘公尺,居高臨下,沿著羅東溪下游望去,可以俯瞰整個蘭陽平原,
是登高賞景,享受健康之旅的觀景平台。
可惜探訪之中,不時有惡毒蚊虫肆虐;
縱有景況可觀, 終究無法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