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神社於昭和八年(1933) 5月22日鎮座 , 祭神為開拓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10月28日,
目前神社舊址已改建為「妙心寺」,改建的佛寺仍然保有日治寺院的唐破風樣式,以及入口處的
鳥居門樓。昔日參道階梯上還可見一座手洗缽, 其旁民宅院子內也可見到幾座石燈籠殘跡 . . . .
妙心寺位於烏來停車場後山山腰,是烏來鄉內較為知名的寺廟,
寺觀莊嚴雄偉,四圍山明水秀。
妙心寺其實非常年輕,只有二十多歲,開山住持是宗坦法師。
宗坦法師字慧珠,民國十八年販依三寶,進住涼傘頂香沁堂研習佛經及法規規儀,後進入
日本佛教禪臨濟宗專修道場,廿八年進任該宗大本山首座職,並回國任禪臨濟宗台灣開教使,
民國卅二年,於北市城隍廟創立佛教正信會,弘損佛法,領導信眾入正信。
古云:「寺因地靈,地因寺興。」
民國四十五年春,宗坦法師邀集信徒觀光團,遊覽烏來風景名勝,
誰知這一次的觀光,就觀出了妙心寺來。
眾人登臨車站後面山腰,發現日治時期神社荒廢的舊址,
這特異的地理環境、優美的景緻,讓宗坦法師在這時萌起了建寺之心。
法師為領取建築執照,先後跑過台北縣政府、省政府、林務局、農林廳、地政局、國有財產局
等機關,均不得要領,且曾因一度經費短缺,進退維谷。
但大願不怕難,怕難難成願,在佛力加被下,折衝了六年,
終於在民國五十二年春,正式獲准施工,妙心寺因而建成。
妙心寺不大,因建於山坡上,只有分層整建。
下層是地藏殿,上層則是主殿大雄寶殿與相向的護法寶殿。
主殿只有四十坪大小,是以紅白為主色。
妙心寺在設計上採開放式的景觀,兩旁有大門進出,正面護法殿對開就是新店溪上游,
地方雖小,卻予人一種開豁的印象…..
唐破風的樣式,加上朱丹色的外塗,頗有京都平安時代寺院之雅韻;
(只是周邊違建林立及廢棄民宅環伺, 為美中不足之情事 )
護法殿塑有六尺高的護法韋陀菩薩,雙手合十,金剛杵橫於兩臂彎處。
據寺中法師稱:金剛杵托於臂中而不立於地上,是表示寺中不留客掛單之意。
殿中除了居中供了釋迦牟尼佛,另還供了五尊佛像,與佛祖並坐,
那是禪宗一祖摩詞迦葉祖師,二祖阿難,然後前排居中的是東土一祖達摩,
兩旁是六祖惠能、禪臨濟宗開祖慧照。
一般寺廟,多以供三寶佛或觀音為主,但妙心寺以禪宗法統供奉各祖,另有一番氣象。
釋迦牟尼佛以正眼法藏、涅槃妙心並衣缽,付與迦葉,表信衣缽真傳以心傳心,
乃開以後禪宗法脈直系承傳之宗脈。
妙心寺之「妙心」,當源於此吧!
從山上俯視妙心寺,臨濟宗的建築式樣,便一覽無遺。
單檐廡殿式造形,屋頂前後左右四面均有斜坡的建築,共有五脊,故亦稱此為五脊殿。
妙心寺與國內一般臨濟宗寺廟略有差異,
兩旁對稱的小禪房,中間弧形開放式的殿簷,跟北投中和禪寺,在著色與造型上極為酷似,
顯然是受到日本佛寺建築的影響。
至於神社遺跡, 只能在片斷裡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