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十九年(1894) ,中國與日本因為朝鮮的主權問題而爆發甲午戰爭。次年417日清朝
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廷一方面承認朝鮮獨立;一方面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
列島割讓予日本。517日,該條約生效,台灣與澎湖歸屬日本領土。


光緒二十年(1895) 5月21日,台灣總督府成立,樺山資紀成為第一代台灣總督。



在教育方面,當時日本政府對台灣採取了「同化」的教育政策,
並任命<伊澤修二> 為台灣總督府第一任學務部長,積極展開普及日語工作,藉以加快同化。





基此政策伊澤修二積極於日本本土招募老師前往台灣,並順利招募到六位老師。

明治二十八年(1895) 712日,因應八芝蘭一帶文教氣息濃厚,台灣總督府學務部特地
從大稻埕遷至芝山巖惠濟宮,並於該宮後殿開設芝山巖學堂招募國語傳習生,

因此這裡可說是日治時期的—「全台教育發祥地」。




同年1231日,六位任教於芝山巖學堂的老師本想前往台北城內慶祝元旦,但於中途遭遇動亂
,於是返回學校。不料,返回山上途中於山下遭遇到反日的台北數百名鄉勇,並慘遭斬首殺害,
史稱「芝山巖事件」。




次年21日,總督府將六位遇難老師骨灰安葬於芝山岩山頂的大樟樹處,並舉行盛大追思典禮。

該墓即尊該六名教師為「六氏先生墓」。




沿著主參道前行,隱約可看出神社之格局及規模…..








71日台灣總督府於芝山岩山頂設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並由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親擬碑文。





該碑文為:
台灣全島歸我版圖,革故鼎新聲教為先,正王位等六人,帶學務派八芝蘭士林街專從
其事,會土匪蜂起道明等,死之時明治廿九年一月一日也。
內閣總理大臣大勳位族爵,伊藤博文書





1903年,台灣總督府再設「台灣亡教育者招魂碑」與「故教育者姓名碑」於六氏墳墓附近,
上面刻著包含六氏先生的所有在台亡故日本教師教育者之姓名。

昭和四年(1929),於墓地原址設立的芝山岩神社落成,並規定每年21日為例祭日。


戰後的1950年代左右,該神社連同六氏先生骨灰,墳關碑記等,被悉數搗毀損壞。
該神社原址並興建了紀念戴笠的雨農閱覽室。

1995年,士林國小(原芝山岩學堂)百年校慶時,特以一公尺餘的花崗石重立六氏先生墓
於芝山岩山頂的同歸所附近。




2000
年,台灣政府陸續將「學務官僚遭難之碑」、「台灣亡教育者招魂碑」、「故教育者
姓名碑」等等其相關歷史等文物復原。


大道公墓,即所胃的同歸所…..

從百二崁一路上來,直到雨農閱覽室, 步道沿途都還能隱約看出昔日神社的樣子。

歷史終歸是歷史,無所謂殖民文化的認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