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地區原為噶瑪蘭族居住地,故舊稱「蛤仔難」或「噶瑪蘭」,乾隆五十二年(1787
時漳州人吳沙開始率眾進入噶瑪蘭移民,初時遭遇原住民反抗,到了嘉慶元年(1796)後,漢人
勢力趨於穩定並建立頭圍。之後陸續建立二圍、三圍、四圍,嘉慶七年(1802)建立五圍聚落。

嘉慶十五年(1810),閩浙總督方維甸因漳泉械鬥而來臺巡視時,原住民頭目包阿里與
漢人何繪於艋舺上呈戶口清冊,請求將噶瑪蘭納入清朝版圖,方維甸遂上奏摺請求「設官經理」
,並派臺灣府知府楊廷理與巡檢胡桂前往勘察,最後在嘉慶十七年(1812)時設噶瑪蘭廳




正式設廳之前,楊廷理已於嘉慶十五年(1810)選定五圍建城,
城是夯土城,外圍種有九芎樹,故又稱為九芎城
兩年後通判翟淦上任,又種植莿竹環城,並挖護城壕,於四座城門設置吊橋。


日治時期,城門與城牆拆除,城垣處改為道路,護城壕於二次大戰後改為下水道。







噶瑪蘭廳城為土城,設有四座城門,分別名為「震平」、「離順」、「兌安」與「坎興」,
城內空間則以西北部為商業中心,東北部為衙署等公共建築所在,南門一帶則是武營。

至今民權路的圖書館前仍保存昔日城門的門額兩方, 見證那一段的歷史….





清代時間宜蘭的精華區在今武營街和康樂街一線以北。
其東側是廳署等官衙,以及官紳的高級宅邸;西側以行棧及富商宅第為主。










20世紀初,宜蘭逐漸轉型為現代都市,
明治三十年 (1897),台灣地方行政區域改正,宜蘭支廳改為宜蘭廳。
西鄉菊次郎任職期間,
於南門外營建新統治中心,成為日人公共建築、設施的集中地。




大正2(1913)起拆除城牆,次年實施「市區改正」後,城內道路已呈棋盤式,尤其是
沿著今宜蘭市中山路,向南北兩端發展。









另外,為普及新式教育,於大正三年調整,使九芎城的南門外,有了公園、公學校、小學校,
及後
來成立的宜蘭幼稚園、宜蘭街圖書館,儼然成為新的文教區。

大正八年(1919)宜蘭車站啟用後,為聯絡城內與車站而興建光復路, 形成另一條重要衢道。






同年宜蘭升格為「宜蘭郡宜蘭街」,

昭和十五年 (1940) ,宜蘭街由宜蘭郡獨立出來,升格為宜蘭市,直隸於台北州。




火車站前的紅磚屋及街屋建築;





紅磚屋迎賓客廳於九十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物,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此時正處於紅磚建
築盛行時期,其以簡潔素平之磚砌牆身及日式寄棟頂表現出和洋混合之風格,稱之為紅磚屋。





紅磚屋原為「宜蘭米穀檢查所」,負責用來檢驗、評定本地所產稻米品級,然後分別銷售,
當時人車往來十分熱鬧,光復後曾被台灣省糧食局及鐵路局使用。

中山路上的林屋商店….


建築歷史已有一甲子的台灣銀行宜蘭分行,原本是磚造一層樓建物,因戰爭受損在
民國38年重建為三層樓鋼筋混凝土的辦公廳舍。
宜蘭縣政府在919月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登錄為宜蘭縣歷史建築




同樣在中山路上的第一銀行,保留下來的山牆式樣, 也具有其特色。

位於康樂街與昇平街交叉口附近的街屋, 其中具有白色山牆的街屋(鼎鮮製麵) 最為精緻…..

原來的紅磚外牆, 刷成白漆, 反倒形成其獨到之特色。





康樂路與崇聖街口的宜蘭戲院」,




宜蘭人的第一家戲院,昔日稱為宜蘭座

昭和八年八月,由宜蘭街士紳天賜、吳蕃薯、林長陽、黃崇煌、黃火木、黃來富、呂長柏等發起,
組成株式會社,集資八萬日圓,以鋼筋水泥興建二層樓建築,工程花費共三萬餘日圓。

戰後,改名為「宜蘭戲院」,也演出過歌仔戲,但後來因為生意清淡而歇業,

如今,戲院已經成為市區一處建築廢墟,騎樓外被鐵欄杆圍住,
騎樓裡則堆滿一箱箱的酒類空瓶及雜物,不得其門而入。



 

在宜蘭市公所對面,也有著一棟精美的街屋;



山牆上的麒麟成為整個建築最醒目的圖騰…..




額名為「方德順」。

宜蘭街道上的日治建築多集中於
中山路,光復路以及康樂路一帶的街廓之間….

踩街的感覺還不錯。


 

 



0

2 留言

  1. 匿名訪客 2014 年 11 月 25 日 於 上午 8:00

    新世纪娱乐城,新世纪娱乐城官网,新世纪娱乐城官方网站,新世纪娱乐城注册

    放弃了,我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

  2. 匿名訪客 2014 年 11 月 25 日 於 上午 8:00

    新世纪娱乐城,新世纪娱乐城官网,新世纪娱乐城官方网站,新世纪娱乐城注册

    放弃了,我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