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地區最早係為原住民平埔族聚居,竹塹亦因平埔族「竹塹社」落墾於此而名之,
漢人勢力進入竹塹,最早在明永曆三十六年(1682)閩南人移墾於竹塹始,至雍正三年(1725)客家
族群於現新竹縣新豐鄉紅毛港登陸並進入現竹北市後,新竹地區始正式邁入開發階段。
依清末地方縣志的記錄,竹塹城北門外有水田莊、水田尾莊、南子莊、舊社莊與金門厝等莊,
其中的南子莊(湳仔,意即現今之湳雅里) 在當時已是一個中型的聚落。
張氏節孝坊位於新竹市北區湳雅里光華段,是為了旌表鄭用錦妻張氏棗娘之節孝事蹟所建的,
於清同治五年(1866)題准建坊,次年旌表, 同治十年(1871)正式建坊於湳雅莊萬年橋畔,
即今之新竹市湳雅街,民國 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經內政部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張棗娘是竹塹人張炳之女,生於嘉慶五年(1800),卒於光緒三年(1877 )享年七十八歲,
二十歲時嫁給竹塹鄉賢鄭崇和的第三子鄭用錦為妻。
鄭用錦名從,號勤亭,別號春江,生於嘉慶四年(1799),卒於道光廿四年( 1844)享年僅
四十六,是淡水廳的秀才,原娶羅光祥之女羅靜為妻,張棗娘 是他的繼室。
不幸在二十九歲時,丈夫不平離世,是時前妻之子如蘭年幼,張氏含辛聒苦,撫養倍加艱辛。
好在如蘭年少之時,就上進用功程度部於同儕,長大之時,能以文章見世,以文見長,而補
博士弟子員,而如蘭也能反哺知恩,長大之後,事母至孝。
按: 鄭如蘭 1835—1911 字香谷,號芝田,新竹水田莊人。鄭崇和之孫。父用錦,附生;
父母早卒,繼母張氏育之成人。如蘭讀書知大義,事親孝。光緒十五年(1889)七月十四日
以辦團練功,由增生授候選主事,賞戴花翎;後加道銜,旌表孝友。
張氏於光緒四年(1878)去世,如辦理喪葬,也盡禮數,孝行為鄰里所樂道,
光緒十五年(1890),受禮部題贈孝友後題准旌表,詔祀孝弟祠。
張氏節孝坊是一座四柱三間三層的石造牌坊,在造型上與新竹地區其他現存的牌坊有明顯的不同,
後者除覆蓋聖旨牌的頂檐刻瓦當滴水、翼角起翹及鴟尾脊 飾外,中檐與下檐多不做翼角起翹,
而用頂面平齊的樑頭飾,兩層脊頂再安獅座。
前者則是除了頂檐瓦當滴水、翼角起翹與蚩尾脊飾具備外,檐下並出現寬厚的樑飾,中檐與
下檐檐端改用翼角起翹,但不刻瓦當滴水,中檐脊頂安獅座,下檐仍 用蚩尾。
大額枋下供穿梭的空間,前者多呈矩形,使整體外觀看起來比較俊俏;
後者則略成方形,外觀則略顯樸拙。
除聖旨牌外,張氏節孝坊的青斗石花板都用透雕,柱不安櫨斗,牌坊兩側地面圍欄杆柱,
明間入口前後及四個轉角立石獅望柱,地坪用花崗石鋪作。這座牌 坊原先屹立在一片空曠的
土地上,造型頗為雄渾,形象突出。
但可惜在一次暴風 雨中突然崩塌,僅留下下檐額枋立柱。
從現存的的橫額上猶可見到陽面刻著:「皇清旌表同安縣金門故淡廳庠生鄭 用錦妻張氏坊」;
陰面刻:「同治五年吉月題准建坊」。
至於其他的構材則已不知去向。
節孝皇清旌表 同安縣金門故淡廳庠生 鄭用錦妻張氏坊
苦節堅貞四十載矢志柏舟磺溪流潔
恩綸獎錫千百年垂芳彤宮瀛嶠風清
松筠介節標瀛海 冰雪清輝映玉山
同治八年歲次己巳仲夏穀旦
賜進士出身欽加四品銜禮部鑄印局員外郎 鄭用錫頓首拜題
牌坊文字方面,聖旨牌下方中央石匾刻「天旌節孝」四字,
陽面明間對聯雖然渙散,
仍得隱約可賭…..
顯示當年社會價值觀對辛苦守貞可以流芳千百年的肯定。
稍微算一下會發現,張氏1800年出生,二十歲也就是1820年嫁給鄭用錦(1799~1844),享年四十六,張氏老公於張氏29歲就死了(1828 or
1828),鄭用錦比張氏死掉的老公多活了足有15年之多!
這叫人如何能接受?鄭如蘭你的父親到底何時死呀?
稍微算一下會發現,張氏1800年出生,二十歲也就是1820年嫁給鄭用錦(1799~1844),享年四十六,張氏老公於張氏29歲就死了(1828 or
1828),鄭用錦比張氏死掉的老公多活了足有15年之多!
這叫人如何能接受?鄭如蘭你的父親到底何時死呀?
網路引用資料常有舛誤,確如所言有此疑處,
待有心者考證澄明之…..感謝指正
網路引用資料常有舛誤,確如所言有此疑處,
待有心者考證澄明之…..感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