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是聞名海內外的海洋地質公園,也是台灣最知名的國際觀光勝地。
野柳岬本是大屯山延伸至太平洋的餘脈,從金山遠眺,猶如潛入海中的巨龜,故又名為「野柳龜」,
由於受到強烈海蝕風化的作用,所以形成了各種奇形怪狀的地質景觀 ……
野柳的地層主要由傾斜的層狀沉積岩所組成,海岬與海灣的形成是因軟弱的岩層被侵蝕後凹入
形成海灣,而堅硬、抗蝕力強的岩石便相對突出形成海岬。
野柳當地擁有兩座單面山,兩座單面山之間有著狹長的海蝕平台相連,
為了區別起見,在野柳地質公園入口處附近的單面山以「大單面山」來稱呼,而位於岬角末端
深入海中的單面山,則用當地人慣稱的「龜頭山」來區別。
單面山是指一翼坡度陡急、另一翼坡度較為和緩的山形。
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地層被不等量抬升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地形。
在大單面山的觀景亭上除了可以遠眺整個野柳岬,還可以從岩壁上發現一層層造山運動所留下
擠壓、扭曲的痕跡,以及整齊排列在海蝕平台上的燭台石、薑石和蕈狀岩。
野柳地區的地層主要為中新世野柳群大寮層,
分布於龜吼村至國聖埔海邊,也是構成野柳岬的主要岩層。
野柳的岩層主要是由1000-2500萬年前的厚層砂岩所構成,顏色多呈青灰色、黃灰色,
著名的蕈狀岩就分布在這層岩石中,同樣極富盛名的燭臺石與薑石也分別分布在二個不同的岩層中。
這三層不同的岩層,配合造山運動、海蝕和風化等作用,產生了許多罕見的小地形地貌景觀,
如單面山、蕈狀石、女王頭、薑石與燭臺石等,具有教育解說、觀光旅遊與學術研究等價值。
臨海的岩層被海浪侵蝕,上方的岩層因下方的岩層被鑿挖掏空,無法承受而崩塌,形成平台,
稱為「海蝕平台」。而陡峭的岩壁則是「海蝕崖」。
野柳的標誌女王頭是蕈狀岩的一種,
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因受到海水侵蝕而逐漸形成今日的面貌。
若以其高度比對台灣北部地殼平均上升速度推算,女王頭的芳齡將近4000歲。
其實女王頭就是蕈狀岩,在1962~1963年間因頂部結核上的節理斷裂,從某一角度觀看時貌似
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頭像,因此而得名。
海岸邊常可見一個個圓形的壺穴,壺穴的形成是海水挾帶石粒進入海岸上原有凹穴,
海水旋轉的力量帶動石粒摩擦凹洞邊緣,在不斷的向下和四周鑽蝕下,漸漸的就成了壺穴;
風化窗和蜂窩岩的形成原因是一樣的,結核上原本的生物碎屑被海水溶解,
在結核表面形成一個個小洞,密密麻麻像蜂窩一樣,稱蜂窩岩,
海水繼續侵蝕,小洞逐漸擴大,就是風化窗。
野柳地質公園,岩石的紋理更是特別,地質受海蝕風化形成柔感線條美。
海蝕與風化等力量下,經千百萬年的交互作用,千姿百態、鬼斧神工的海岸景觀,
是北台灣最富盛名的地形景觀。
近年來更成為大陸觀光客造訪的主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