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舊城區百年老宅蘭井街76號,

為兩層樓編竹夾泥牆、紅磚建物。

其特殊「漢洋折衷」立面吸睛,一樓傳統民居「一條龍」型態,

二樓洋風建築作法,直接疊加兩種不同建築式樣,與日本北海道函館

「上下和洋折衷建築」異曲同工之妙。

經嘉市府文資審議會通過為歷史建築,

後續依文資法進行修復。

蘭井街76號在空間格局、建築內外、建築語彙等處處展現「融合」

的特質,既有農村傳統的「厝屋」,也是街坊「店面」(街屋),

這兩種建築空間是臺灣本島漢人主要的居住類型。

建築內部的構架系統為南方傳統漢人常見「穿鬥(斗)式」木屋架,

外觀卻是日本時期結合西洋建築而發展出來的「漢洋折衷式樣」,

這就是此建物最獨特之處。

嘉市府文化局委託南華大學教授陳正哲執行基礎調研,

初步發現蘭井街76號這塊土地及房子是諸羅縣知縣張所受後代

於1921年購買及建造,近年來張家將產權交由建商開發。

某日,這棟百年老宅去年10月間屋頂被拆,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獲悉,即依《文化資產保存法》、

《暫定古蹟條件及程序辦法》啟動文資鑑審機制,

緊急對建築物張貼「暫定古蹟」公告,屋頂覆蓋回去,

並積極連繫業主洽詢建物處置的意向。

初步調查研究發現,在建築立面部分,

一樓保留屬於漢式建築元素,包含鮮明的開間分割、

中軸對稱、八卦窗等特色,周遭帶有「額緣」(線腳木框)

的垂直拉窗、下見板(雨淋板),外腰牆有馬約利卡磁磚(花磚),

而頗具特色的是正門入口處上方、木造的山形洋風雨庇,

為日式建築元素,

其斜撐的曲線優雅,端部做卷螺紋,極為少見;

二樓則是洋風建築作法,此種一、二樓截然不同建築式樣,

展現「融合」特質,大膽地直接疊加的方式,與僅見於日本北海道

函館的「上下和洋折衷建築」,有異曲同工之妙,

也是台灣現存日治時期街屋建築中所罕見,

其「漢洋折衷式樣」更為此一建物最獨特之處。

該建築除與周圍歷史建物共構蘭井街歷史場域,

也歷經1906年梅山大地震後,

兩期諸羅城內市區改正計畫,甚至幸運躲過1945年美軍空襲,

見證一世紀的市街發展歷史。

蘭井街76號遭雇工拆除屋頂部分鐵皮,當時依據暫定古蹟條件

及程序辦法第4條第2項規定,當場逕列為暫定古蹟,並於半年內

啟動文資審議作業程序,協助所有權人進行文資保存作為,

並委託專家學者進行基礎調查研究。

目前,

該建物已指定為歷史建築……

0

發表留言